蛋雞育雛期的管理,是決定蛋雞一生生產性能的關鍵階段,直接關系到養殖效益。下面這些要點,是養殖戶們必須重視的。
精準把控溫度:溫度是育雛的關鍵。1 - 3日齡,溫度需保持在35 - 37℃,為雛雞提供溫暖的“小窩”,這能讓它們快速適應新環境。之后每周逐漸降低2 - 3℃,直到6周齡穩定在20 - 22℃。溫度適宜,雛雞采食、飲水正常,抗病力也強。若溫度過高,雛雞會張嘴呼吸、遠離熱源;溫度過低,它們會扎堆、尖叫,影響生長甚至造成死亡。
科學調節濕度:1 - 10日齡,濕度保持在65% - 75%,像給雛雞打造溫潤的“小溫室”,利于卵黃吸收和羽毛生長。10日齡后,降為55% - 65%,防止因濕度過高滋生霉菌。濕度過低,雛雞易脫水,羽毛生長不良;濕度過高,又會引發呼吸道疾病和球蟲病。
合理控制密度:每平方米飼養數量要根據雞舍條件、飼養方式調整。一般平面飼養,1 - 2周齡30 - 40只,3 - 4周齡20 - 30只,5 - 6周齡10 - 20只。密度過大,雛雞活動空間小,采食、飲水不均,易打斗、感染疾病;密度過小,則浪費空間和資源。
保障優質飲水和飼料:雛雞出殼后24小時內要先飲水,可在水中加5%葡萄糖和電解多維,給它們“加油”。1 - 2周齡,飲溫水,水溫20 - 25℃。提供營養均衡、易消化的優質飼料,粗蛋白含量18% - 20%,代謝能2800 - 3000千卡/千克。1 - 3日齡,少量多次飼喂,每天8 - 10次;之后逐漸減少飼喂次數,增加飼喂量。
做好疾病防控: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進雛前,雞舍和設備徹底清洗、消毒、熏蒸;育雛期,每周帶雞消毒2 - 3次。按科學免疫程序接種疫苗,如7 - 10日齡滴鼻點眼接種新城疫 - 傳支二聯苗,14 - 16日齡飲水接種法氏囊疫苗等。同時,密切觀察雛雞精神、采食、飲水和糞便情況,發現病雞及時隔離治療。
育雛期管理無小事,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影響著雛雞的健康成長。只有將這些要點落實到位,才能培育出健壯的蛋雞,為后續的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讓養殖戶在蛋雞養殖的道路上收獲滿滿。
作者:呂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