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戲劇性的星艦第七飛塵埃落定,漸行漸遠。復盤所用的關鍵數據也已流出。以下是三體引力波根據專業人士的相關數據和圖表,詳細解讀IFT-7。
▲B14關鍵飛行階段的高度與速度變化量
○圖表信息概述
橫軸:Down Range(超重型水平距離,單位km),表示B14從發射點水平移動距離。
縱軸:Booster Altitude(超重型高度,單位km),表示B14飛行高度。
顏色標識:Booster Speed(超重型速度,單位km/h),從藍色(低速)到黃色(高速),直觀顯示速度變化。
三個關鍵時間點:t=152秒(MECO,30臺主發動機關機);t=166秒(Boostback Burn,13臺發動機返航點火);t=212秒(Hot-Stage Jettison,熱分離階段)。
○各階段分析
①上升階段(0~152秒,MECO前)
星艦系統從發射臺升空,沿拋物線軌跡迅速爬升。高度變化:從0 km快速上升至約65 km。水平距離:超重型B14水平移動至大約55 km遠的范圍。速度變化:從靜止加速至約3500 km/h,顯示33臺猛禽發動機提供了強勁推力。這一階段,超重型B14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星艦的初步加速,為分離后進入軌道提供所需的初速度。
②主發動機關機(T+152秒,MECO)
時間點:152秒。事件:主發動機(Raptor)熄火,超重型B14完成推力任務。高度:約65 km。水平距離:約55 km。速度:約3500 km/h。分析:這一階段標志著B14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飛行逐漸從主動推進過渡到被動滑行。速度在飛行過程中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并在MECO時達到峰值。
③返航點火(T+166秒,Boostback Burn)
時間點:166秒。事件:B14反向點火,調整軌跡,準備返回發射場。高度:約60 km。水平距離:約65 km。速度:約3000 km/h(輕微減速)。此階段反向點火(Boostback Burn)是為了改變超重型B14的飛行軌跡,從遠地點引導回發射場。超重型高度略有下降,表明在調整軌跡以便返航過程中,部分動力用于反推制動。
④拋棄熱分離環(T+212秒,Hot-Stage Jettison)
時間點:212秒。事件:超重型拋棄頂部熱分離環,完全轉入返航模式。高度:約45 km。水平距離:約30 km(超重型開始快速接近發射塔)。速度:約2500 km/h(進一步減速)。拋棄熱分離環階段表明超重型B14成功完成主要任務,確認平穩進入返航通道。這一階段高度顯著降低,顯示超重型B14已進入較低的高度范圍,準備原位著陸。
○總體表現與關鍵觀察
軌跡精確性:超重型B14遵循預定的拋物線軌跡,高度、距離和速度的變化符合可復用火箭的典型飛行模式。
三大關鍵節點(主發動機關機、熱分離階段、返航點火)準確發生,顯示飛控系統在任務中的良好表現。
速度與高度關系:超重型在上升段加速明顯,而在返航過程中通過點火和大氣阻力逐漸減速。
總體來看,B14在星艦第七飛任務中的高度與速度表現是一場精準的飛控技術展示。從拋物線般的優雅軌跡,到精準的關鍵節點切換,無不展現出超重型原位回收的成熟技術。這份數據也為進一步優化返航和著陸技術提供了重要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