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1月9日晚,第46期企業史讀書會在線上如期舉行,本期讀書會選讀了4篇文章,分別為Weipeng Yuan, Richard Macve & Debin M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counting and bookkeeping before 1850: insights from the T?ng Tài Shēng business account books (1798–1850)”;戚聿東、徐凱歌:《技術革命、生產方式變革與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李玉蓉:《從公營到私營:1949年前后中國共產黨發還大興紗廠研究》;王春芳:《市場層級與“容量梯度”——以近代安徽米谷市場計量問題為例》。
另由于春節以及寒假原因,原定于2月份召開的第47期讀書會將安排到2025年3月6日(周四)舉行,由福建師范大學林立強老師主持,閱讀書目為定宜莊、張海燕、邢新欣所著的《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討論企業史研究的口述史話題,具體安排事宜敬請關注相關預告!
本次讀書會原計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院高超群研究員主持,因其臨時有事,由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林立強教授代為主持。參會者包括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南大學、湖北大學、山西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湖北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太原科技大學、蘇州科技大學、日本大阪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廣西社會科學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海內外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碩博士生及其他史學研究者。本次會議采用多元化的形式,由年輕學者及博士生選取與其研究相關的重要論文進行解讀與分享,同時邀請部分論文的作者進行點評和深入探討。
第一位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靜宜同學,她分享的文章是“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counting and bookkeeping before 1850: insights from the T?ng Tài Shēng business account books (1798–1850)”。她首先回顧了相關學者的研究觀點,提出本文的問題意識旨在探討中國傳統簿記中的單式與復式簿記,并指出目前缺乏原始記錄證明中式簿記與西式簿記的一致性,然后她詳細介紹了西方復式簿記的標準和記賬流程,以及統泰升賬簿的具體內容,包括原始流水賬、分類賬和財務報告等,通過比較分析證明統泰升賬簿屬于單式簿記。最后她總結了本文的學術貢獻,包括提供新的賬簿分析形式和展示單式記賬法的完整例子,并分享了學習心得。
張靜宜同學發言之后,這篇文章的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袁為鵬教授回應了張同學提出的問題,并對中式復式記賬與單式記賬的區別進行了深入講解,強調了中式記賬法與西方記賬法的不同。他認為中式記賬法的特色在于適應中國的書寫方式、紙張和算盤的使用,強調記賬方法應與商業環境匹配。
《民國中產階級賬本:體面地用好每一文錢》
作者:黃英偉 / 袁為鵬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月
第二位主講人是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曹寧同學,她討論的文章為《技術革命、生產方式變革與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她強調了企業組織演變的趨勢、驅動因素及其未來趨勢。她指出,技術革命是企業組織變革的深層驅動因素,組織結構調整旨在適應迂回生產方式,實現最高效率的價值增殖。文章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結合經濟史證據,推演了“技術革命—生產方式變革—組織結構調整”的演進規律,并識別出數字化變革中的悖論。最后,曹寧同學結合自己的博士論文,探討近代中國示范工廠的空間擴散和組織形態演變,從空間視角分析了企業組織在區域內的擴散特征,提出政府通過示范工廠促進技術與組織形式的傳播,形成示范制度,推動區域工業發展的觀點。她認為該論文幫助其更深刻地理解企業組織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并為其博士論文中關于近代中國示范工廠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曹寧同學發言之后,林立強教授對其發言舉行了評論,并向大家推薦了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謝富勝教授撰寫的《分工、技術與生產組織變遷:資本主義生產組織演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闡釋》一書,指出該書以生產組織變遷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經濟理論分析和歷史分析相結合;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產生和變遷過程進行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對目前的企業史研究具有借鑒作用。
《分工、技術與生產組織變遷: 資本主義生產組織演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闡釋》 作者:謝富勝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4月
第三位主講人是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董欣同學分享了《從公營到私營:1949年前后中國共產黨發還大興紗廠研究》。文章探討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如何接收和管理城市,特別是對私人企業的政策方針。董欣同學以石家莊大興紗廠為案例,分析了該廠從公營到私營的發還過程,包括資本性質問題的提出、籌備發還與聯絡資方、公私談判與協議發還、再次協商與發還交接等階段。最后,董欣同學指出本文采用了歷史學研究范式,著重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對接管企業資本屬性問題的認知過程,以及執行團結民族資本家與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具體方式。
董欣同學發言之后,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玉蓉老師作為文章作者,補充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共對資本問題認識的演變過程,她強調了中共在處理資本問題時的快速學習和調整能力,以及對民族資本家的逐步認識。
第四位主講人是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海峰老師,他分享了《市場層級與“容量梯度”——以近代安徽米谷市場計量問題為例》,他詳細討論了近代安徽米谷市場的計量問題,引入市場層級理論,分析了度量衡與市場層級之間的關系。他首先介紹了度量衡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特別是量器和衡器的使用。接著從歷史背景的視角討論了先秦以來政府與度量衡的關系,以及度量衡政策的演變。然后運用市場層級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安徽米谷市場的研究,得出市場層級越低,量器單位量值越大的結論。最后他討論了度量衡統一的困難和商界對度量衡統一的抵制原因,提出了度量衡存在歷史慣性的觀點。
在會議總結環節,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蘭日旭教授強調了讀書會中文章選擇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對文章進行深入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性,鼓勵同學們讀文章之后,要反思其對自身研究的影響,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應用,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進行創新。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李玉教授從企業史研究的視野和方法出發,提出了對企業史研究的多維度思考,強調了理論與實證的結合,以及對企業史研究的創新性思考。
本次讀書會分享和討論的四篇不同主題的論文均由四位主講人自選,涵蓋了會計史、技術革命、政治經濟政策和市場計量等多個方面。本次讀書會不僅增進了對這些領域的理解,還強調了在企業史研究中應多關注市場因素,結合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同時也為參會學者和學生的未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