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作為中國美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展覽之一,自創辦以來,始終致力于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挖掘培養優秀美術人才。在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四屆“中國美術獎”中,中國美術學院獲得“四金一銀二銅”的矚目成績。學院持續鍛造“能打善戰”的文藝創作人才梯隊,始終牢記“人民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根本宗旨,體現從“高原”勇攀“高峰”的整體面貌。
一代代師生秉持國美的學脈優勢,賡續振興的使命精神、闖先的實驗精神、兼通的哲匠精神、湖山的詩性精神。學校特此推出“全國美展‘國美人’”系列采訪,挖掘作品背后的創作理念與敘事肌理,講述深入人心的國美故事,傳頌時代與人民的贊歌。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中國美術學院在讀博士生沈曉明的中國畫作品《金色土地》斬獲金獎。深入山川大地的采風,他目睹了農耕勞作與土地饋贈的勃勃生機;擠身青旅的城市歷程,他認識了守望土地與建設現代的雙重身份;八年警務的工作經歷,他為世間傷痛所感慨,為個體重生所打動。十余年中國畫學習與刻畫的累積,沈曉明將土地上勃發昂揚的生命狀態飽滿地釋放出來。赤紫的背脊堅韌有力,鮮紅的衣裳溫暖明媚,金色的土地化作圖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底色中。
《金色土地》 沈曉明 中國畫 240×240cm 2024年
《金色土地》的創作背景、靈感來源以及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A:2023年,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的主題為《五岳歸來》,要求參展藝術家圍繞國內名山進行創作。作為中國畫人物方向的創作者,這無疑是對我的一次挑戰。
“五岳歸來——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海報
為此,我前往太行山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大山中的村民勞作與生活的狀態。“山水”,往往被中國知識分子視為無人之境、純凈之物。然而在知識分子將其審美化之前,山水的本質是中國人生存所依賴的重要資源,人們依靠山間的土地、泉水等自然資源維持生計。
《山河日月》 沈曉明 中國畫 350×468cm 2024年
因此,在我的參展作品《山河日月》中,畫面中間是一條源自天際的清泉,右側描繪了現代人踏入山水之中的情境,而左側則展示了在大山中人們的生活狀態。
2017年秋收時節,在山西大同的某個黃昏時刻,我看到一位姑娘在田間收割玉米稈。塵土飛揚,而夕陽恰好灑落在黃昏的煙塵之上。我認為那一刻美得無與倫比——這種美并非塵世的視覺享受,而是蘊含著一種厚重感,甚至涌起一股“悲”——這種勞動的艱辛,是中國人以及中華文明的底色。我們與土地之間的緊密聯系,構成了我們不可磨滅的底色。她在我腦海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創作《山河日月》時,我將她作為左側人物組合的中心來呈現。她是中國女性形象的一個代表,宛如女神般的存在。
此前,我捕捉到一位在陽光下喝水的大叔的形象,他上身赤裸的皮膚因日曬而近乎呈紫色,那紫色的背影,連同人物本身都仿佛被染上了紫色。
盡管土地耕作已不再是我們當前城市中能夠目擊的日常景象,但我們依然能夠發現,土地耕作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實存在。因此,我的創作自然而然地從《山河日月》過渡到了《金色土地》。我將這兩個形象作為我創作的核心思考點,并前往農村、工廠工地等地,尋找并記錄其他相關的形象,逐漸形成了這一主題——中國人與土地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系。
《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 中國畫 99x56cm 1955年
《潮》 詹建俊 布面油畫 177×196cm 1984年
老一輩的藝術家在呈現“中國人在土地上的奮斗”這一主題時,已經創作了諸多感人至深的經典之作,例如羅中立先生的《父親》、詹建俊先生的《潮》、方增先先生的《說紅書》《粒粒皆辛苦》《母親》、周思聰先生的礦工題材畫作以及劉文西先生描繪的陜北女性形象。這些藝術形象,經過歲月的積淀,已成為中國人腦海中不可或缺的視覺構成,生動展現了中國農民的形象與風貌。
我需要找到一種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農耕場景如同圖騰一般,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之中。但我的目的并非展現具體的農耕活動,而是要傳達一種意象化的情感與理念。畫面中所呈現的場景也并非發生在同一時間段,而是涵蓋了收獲、耕種以及享用糧食等多個過程,我將它們融合在了一起。
我會在作品中體現一定程度的苦澀,呈現那些日常可見的、反映這個時代某一方面的場景,盡管可能不夠全面,卻是我觀察、感受到的當代農民的生活狀態——那位大伯在吃餅時沒有表情,但生命中歷經滄桑的感覺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那位姑娘在吃飯時回頭望了我一眼,同樣沒有表情,但她的面容中蘊含著生活的痕跡;還有那個健壯的小伙子,他注視著我,自信且樂觀,這就是他給人的感覺。我認為,這樣的形象值得被記錄下來。
您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運用了哪些色彩技巧?
A:我想表達土地所帶來的希望與生機,那是一種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所以我決定讓色彩飽滿地展現出來,而這也構成了一種挑戰。筆墨是中國畫 最為重要且獨特的表現手法,亦是其優勢所在。在保留筆墨意蘊的同時,使色彩呈現豐富、相對飽和且具有放射性的狀態,兩者之間的協調頗為困難。過于飽和豐富的色彩可能會削弱黑白關系或筆墨的韻味。在此方面,我認為我所做的僅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金色土地》在此次全國美展中獲得金獎,您有什么感受與體會?
A:我感到無比意外與榮幸。首先要感謝我的父母,包括支持我攻讀研究生等決定,他們在生活中為我兜底。
沈曉明與徐默老師
沈曉明與盛天曄老師
《明月前身》之一 盛天曄 宣紙水墨 367×144cm 2018年
其次,我要衷心感謝我的兩位導師——徐默老師和盛天曄老師。自碩士階段起,他們便給予了我諸多鍛煉的機會,如同師傅帶領徒弟一般,引領我在學術與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我的博士生導師盛老師描繪黃河邊農民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對人的深切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位導師不僅在專業領域給予我悉心指導,更在生活中為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與支持。我的畫作能夠取得如今的進展,離不開兩位導師一次次提供的機會和耐心的輔導。他們為我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個臺階既穩固又扎實。
是什么讓您從藝術領域轉而投身公安工作,后又從公安崗位重返藝術領域?
A:我的本科是在美術學院學習的。畢業后,覺得自己畫技不夠成熟,天賦也比較有限。但我需要先找一份工作來立足,看到一些中小學同學經過警校訓練后變得積極向上,我很受啟發,覺得可以嘗試警察這一職業。不過,實際的工作情況和我之前的想象不太一樣,我并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既然選擇了,我就盡力去做好。當時正好趕上招錄體制改革,新錄用的公務員需要去警校進行再培訓。所以,我在浙江警察學院又學習了兩年,畢業后被做了刑警。后來,我調到了公安機關的宣傳部門,一共在公安系統工作了八年。
工作之后,我才體會到自己對繪畫的不舍。在公安系統工作期間,我基本上沒有再進行繪畫創作。而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確認的必要方式,通過它,我才覺得我是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我認為不應辜負自己的內心,在年邁回首往事時,不應留下因未追隨內心而后悔的遺憾。于是,我在2017年決定辭職。
中國美術學院的辦學理念、學術氛圍和資源對您的創作有哪些幫助?
A:我選擇重返中國美院,是因為我深知她能為我提供多方面的滋養:理念上、專業訓練上,以及通過與我身邊那些極具靈性、智慧與善良的藝術家們的交流,都能給予我的信息與啟發、促進我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在這個環境中,我感受到了全方位的滋養:無論是學院的環境、建筑本身,還是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時時刻刻對我產生著某種刺激。特別是中國畫浙派人物畫的傳統,它對人的關注、對人道主義精神的強調,以及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等理念,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進我的思維與心靈之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自身的一部分。
請您談談自己未來的創作計劃和目標。
A:我通常是從一個小的創意點出發,逐步進行嘗試與探索,就像是在不同方向上慢慢敲打,逐漸構建起整個作品的框架。這一過程與我之前的經歷緊密相連:過去在派出所接警時,我目睹了城鎮中普通民眾在面對生活困難、糾紛與傷痛時的種種情境。我也畫過消防員,他們曾是我的同事;畫過疫情期間的護士,這些創作都源于我內心深處的感動。
盡管我曾深入田間、工地,與土地的守望者、現代化進程的建設者們交談、體悟,但我并未真正像他們一樣生活。我開始考慮是否應該更深入地體驗生活,比如去工廠待一段時間,以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同時,我也在思考,是否應該轉變方向,去關注城市中其他群體的生活,如城市白領,他們的生活同樣充滿亮點。未來的創作,或許可以從這些真實的生活亮點中尋找靈感。
沈曉明
沈曉明,出生于1986年1月,浙江紹興人。2009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2019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師從徐默、盛天曄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在讀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來 源|國美學術通訊
采 訪|周 慧
編 輯|周 慧 王怡航 倪義臣
責 編|劉 楊
審 核|方 舟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