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穩穩占據了三個席位。蘇洵是四川眉山人,半生放蕩不羈,喜歡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
求學雖然較遲,但是出身決定了蘇洵就是個文化人。所以當兩個兒子出生時,他也很講究地給兒子們起了兩個極富文化內涵的名字,一個叫“軾”,另一個叫“轍”。
“軾”,是古代車廂邊上的那個“扶手”,也就是“車把手”,“轍”,則是馬車行駛過后在路面留下的“車輪印”,也就是“車轱轆印”。以這兩個字作為人名,其中包含的寓意并不像普通名字來得“直觀”。
比如在民間,有家長想讓自己的兒子像大鵬鳥一樣,有凌云的志向,就給孩子起名叫“大鵬”;想兒子成為孝順、顧家的人,就起名叫“二狗”;想兒子身材壯碩,精力旺盛,就起名叫“小虎”。
蘇洵給一個兒子起名叫“軾”(車把手),另一個叫“轍”(車轱轆印),這是為何呢?其實關于這個問題,他自己在三十七歲進京科考失利以后,曾寫過一篇短《名二子說》作出了說明。
一、蘇軾、蘇轍二人名字來源
《名二子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名二子說》的標題翻譯過來就是——“我為什么要這樣給兒子起名”,正文內容大致是說:
車輪子、車輻條(連接輪子和輪轂的木條,呈放射狀排列于輪圈之中)、車頂蓋和車軫(車廂底部的橫木)都有各自的作用。
只有“軾”(扶手),看上去仿佛可有可無。雖然是這樣說,但是天下還沒見過不帶“軾”的車。我的軾兒啊,我只擔心你不會隱藏鋒芒。
天下所有的馬車經過之后,都會在路上留下一道轍痕。人們在提到車的功勞的時候,是絕不會想起轍痕的。
好在當車仰馬翻時,轍痕也不會受到牽連,這就是“轍”。于是我知道,“轍”善于處在禍福之間。我的轍兒,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其實,“軾”(車把手)看似無用的東西,但是每輛馬車上都有。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馬車都是“兩輪車”,車廂里的人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都很難保持平衡。
有了“軾”以后,乘車者以手扶著它,就安全多了。所以“軾”盡管根本不參與馬車的軸承驅動,卻在保障乘客安全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倒是“轍”這種東西,盡管這也是客觀事實上存在的,但是提到它存在的意義,其實就顯得非常“抽象”了。
從《名二子說》這篇散文中的表述來看,盡管蘇洵非常渴望兒子們能繼承他的志業,通過科舉出仕當官,但是他并不希望兒子們能成為國家棟梁,在推動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建設方面有任何大的作為。
恰恰相反,蘇洵只希望兒子們能在朝廷中做一個太平官,不爭不搶,明哲保身。
蘇洵創作這篇散文的起因,源于他科考失敗的經歷,于是他將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兩個兒子,渴望他們能夠通過科舉進入朝中為官,光耀門楣。然而,與官場中人打交道是十分險惡的。
于是,蘇洵就寫了這篇小散文,通過闡釋蘇軾和蘇轍名字中的含義,來提醒兩個兒子為人處世之道。誰能想到,后來蘇洵一語成讖,果真說中了兩個兒子的人生軌跡。
二、蘇洵一語成讖,說中兒子人生軌跡
蘇軾、蘇轍兄弟二十一歲時雙雙中舉。后來,蘇軾年少成名,鋒芒太露,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在“烏臺詩案”時,朝中有很多人從前與他還有過一面之緣,結果卻都對他落井下石。
比如大科學家沈括,在詩案之前還曾拜訪過蘇軾,向他索詩,結果回頭就把他給舉報了。
又如官員張璪,曾和蘇軾同在鳳翔府當差,當他離開鳳翔時,蘇軾寫了一篇《稼說》相贈,希望他以后能當一名體恤民情的好官,沒想到后來兩人卻成了政敵。
還有宰相王珪,算起來是蘇軾的座師,也在關鍵時候跑出來說他妄自尊大,譏諷朝廷等等。他因為性格原因,自恃才高,樹敵不少,后來被投入天牢,差一點判了死刑。
脫困之后,蘇軾在黃州老實了幾年,到了哲宗時期被重新啟用,再自請前往杭州任職。然而,在民間蘇軾依舊我行我素,曾經帶一班歌伎闖進和尚廟,羞辱高僧。
蘇軾這個“軾”字源于《左傳·曹劌論戰》中的“登軾而望之”,意思是扶著車軾站在高處望向遠方。很顯然,蘇洵也曾期待過讓蘇軾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
后來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曾經表露自己也有“我欲乘風歸去”的志向。然而,經歷過“烏臺詩案”的打擊后,他表示不是自己不想向上爬,而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鋒芒畢露的外在與淡泊名利的內在,共同影響了蘇軾的仕途發展與人生追求,所以他最后只能選擇做一個瀟灑的“閑人”。
至于蘇轍,這個名字對他本人的影響也很大。蘇轍本來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是他似乎自小就受了某種的暗示,對佛學研究頗深。
當初三蘇一起進京趕考,蘇轍和哥哥蘇軾同時中了進士。然而,他很快就因為在制科考試上答題犯了忌諱,被王安石打擊,還差一點被問罪。后來,他也只是被安排到小地方當官。
蘇家所有的風光似乎都屬于蘇軾,以至于當別人提起蘇轍時,都免不了要在前面加一句“蘇軾的弟弟”。
在“烏臺詩案”中,蘇軾被下了大牢,是蘇轍一直四處奔走,想方設法地營救。他甚至還傻到上書皇帝,想用自己的官職給兄長抵罪。
蘇轍也是一位詞人兼散文家,也有自己的著作。然而,他后來的“文名”卻全部都像車輪底下的“轍痕”一樣,被身處上位的車輪、輪輻和車蓋以及“軾”所掩蓋了。
只有研究文學的人才知道,蘇軾也是北宋時期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只是他的名字,一直都被他哥哥蘇軾掩蓋了。
結語
一個人的名字,確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因為名字伴隨人的時間太長,且帶給人的“暗示”與影響實在太多了。
當一個人懂事以后,學會寫的第一個字往往就是自己的名字。在學會了名字的寫法后,他們難免會好奇地去問家長:我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它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
通過家長的解答,他們會明白,原來家長給自己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并不自覺地朝此去努力。
蘇洵給大兒子起名為軾,后來蘇軾在閱讀《左傳》時,發現古代強人“登高望遠”還是得先握住他這“車把手”,這讓他不禁感到得意非凡。然而,一個人站的位置太高,又怎能不招人忌恨呢?
相比之下,蘇轍的名字起得頗為巧妙,只是一道車痕而已。無論車子有功還是有過,都與他無直接關聯。因此,他半生都在“和稀泥”,避免卷入過多的紛爭。
直到“烏臺詩案”,蘇軾因為寫詩譏諷皇帝而犯了天條。大逆不道者,按理說應當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然而,蘇轍卻并未受到牽連,他還能在外面給兄長送飯,替兄長奔走呼號,為兄長說情。
可見,蘇轍的確像他的父親在《名二子說》中指出的那樣,“轍乎,吾知免矣”。在明哲保身這一點上,他從8歲到74歲,都未曾讓任何人擔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