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過年好!今天為你帶來蛇年科幻春晚的第一篇小說。
在遠古世界,有一個總是饑餓的小孩。她見什么吃什么,吃光了礦石、山峰、河流,又吞下了月亮。世界變得光禿禿的,小孩陷入了孤獨……
程婧波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遠古神話的沃土里播撒下奇幻的種子。長出來的,是一盞明燈,照亮人類的文明源頭。小說中這個小孩我們都很熟悉,她傾盡所有去創造,因給人們帶來溫暖與歡樂而開心大笑。她的故事成為傳說流傳下來,而那些節日也一直延續至今。
從前有一個小孩,她吃了月亮
作者|程婧波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四十六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碩士,現居成都。1999年在《科幻世界》雜志發表《像蘋果一樣地思考》,從此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逾百萬字,見于《人民文學》《花城》等刊物。迄今出版個人科幻作品集《直到時間盡頭》《倒懸的天空》等,主編《她:中國女性科幻作家經典作品集》《故山松月:中國式科幻的故園新夢》等。曾數次獲得中文科幻兩大獎項星云獎、銀河獎,劉慈欣稱她的科幻小說“融科幻、奇幻的魅力于一體,在科幻和奇幻的邊界上給我們帶來全新的體驗”。
全文約5100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很久很久以前,當世界上還沒有你和我,也沒有路燈和電話,沒有顏料和唱片,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許許多多東西的時候,有一個小孩,她就率先來到世上啦。
這個小孩總是很餓,好像永遠也吃不飽。她走到哪兒,哪兒就像在打雷。那是她的肚子在咕咕響哩!
可是,那時候的世界,還談不上有什么東西可以吃——沒有面包和香菜,沒有咸豆腐腦和甜豆腐腦,沒有牛奶、蜂蜜和紫衣甘藍——你愛吃的不愛吃的一切,沒有,都沒有。
這個小孩只好見什么吃什么。
她看到深深的山谷里有一些礦石,它們有著六方柱體的晶體結構,長得四四方方的樣子,有綠的、黃的、青的、灰的,看上去很好吃。這小孩便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撿起那些石頭放進嘴里。
石頭美味極了,就是嚼起來有些硌牙。
她又看到遠處的樹木、山峰和更遠處的沙丘。它們都有著圓錐形的尖頂,看上去很誘人。這小孩便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摘下樹木的樹冠、山峰的峰頂和沙丘的尖帽子,塞進嘴里。
樹木、山峰和沙丘的味道很不錯,她吃了好多好多,很快就渴得不行。
這小孩便朝大海走去,她一步就跨過了崇山峻嶺,到了大海邊上。
她俯下身去喝水,發現自己好喜歡好喜歡海水這種咸咸的味道。
不一會兒,小孩把這片海都喝光了。
可她還是好餓好餓。
她看見海水退去的沙灘上有很多貝殼。這些貝殼潔白溫潤,像一把把小扇子。再遠些的地方,在她沒有喝光的那片遙遠的海水中,也有很多白得發亮的小扇子。這小孩便伸出胖乎乎的小手,伸進海里撈那些小扇子。
這一撈不要緊,她這才曉得它們不在海里,而是在天上。
是天上一朵一朵的云映在了大海里。
這可難不倒她。小孩仰起頭,朝著天空大吸了一口氣,那些白乎乎的云朵都被吸到她的嘴里去啦。
云的味道甜絲絲的,可就是不太頂飽。
她還是好餓好餓。
小孩在世界上走來走去,一路走,一路吃。
她還是見什么吃什么。
她吃掉了高高的山峰,山峰上的樹木、花草、石頭,都被她一口一口地吞了下去;她吃掉了寬闊的河流,河水嘩啦啦地流進她的肚子;她甚至吃掉了一整個山谷,連那谷底呼呼的風聲,都成了她的盤中餐腹中食。
最后,世界上的一切都被她吃光啦。世界變得靜悄悄的,什么也不剩,除了一個聲音——“轟隆隆”“轟隆隆”——你肯定猜到了,那是她的肚子在餓得叫喚哩。
有一天,她抬頭望見了天空中那輪黃澄澄的月亮。月亮又大又圓,散發著柔和的光芒。小孩想,月亮看起來真好吃呀。
于是,她張開大嘴,一口就把月亮吞了下去。月亮在她的肚子里,變得暖暖的,小孩覺得好滿足。
小孩的肚子不再餓得直叫喚了。
世界徹底安靜了。
在安安靜靜的世界里,她覺得好孤獨,好孤獨。
小孩從世界的這頭走到那頭,又從那頭走到這頭。她找呀找呀,她在找什么呢?
在空蕩蕩的世界里,她好不容易收集到了一點點塵土。那些塵土太不起眼了,還不夠塞牙縫,是唯一沒有被她吃掉的東西。
小孩捧著這一把塵土,肚子餓得震天響,卻舍不得吃掉。
她不僅沒有吃掉塵土,還從嘴里吐出了一朵云。等了好幾天,那朵云從白色變成了金色,又從金色變成了灰色,灰色的云變成了甜絲絲的透明雨水落下來,落在小孩的手心里。雨水打濕了塵土,它們變成了黏糊糊的一塊泥。
小孩用這塊泥捏出了一個小小的東西,跟她自己一般樣,有腦袋,有胳膊,有兩條腿兒。她把這塊東西放到大地上,它就撒開兩條腿兒跑了起來,它嘴巴張開了、眼睛睜開了,一邊跑一邊咯咯地笑個不停。
這個東西跑到小孩跟前,問:“我是打哪兒來的?”
小孩告訴它:“你是我捏出來的。”
東西又笑嘻嘻地問:“我是誰?”
小孩告訴它:“你是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被叫做“女人”的泥巴團子若有所思地說,“我該上哪去呢?”
小孩說:“你可以做我的朋友嗎?”
女人點點頭答應了。
她們一塊兒玩了起來。
小孩覺得有趣極了,竟然忘記了“餓”的感覺。原來,感覺不到“孤獨”,就不會“餓”了。
有一天,小孩從女人身上取下一根泥巴肋骨,和著塵土又捏出了一個小小的東西。那東西落到地上也撒開兩條腿兒跑了起來,它嘴巴張開了、眼睛睜開了,一邊跑一邊咯咯地笑個不停。它和小孩、女人成為了朋友。
小孩管它叫做“男人”。
這下,世界更熱鬧了。小孩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感覺到“餓”了。
世界上有了女人和男人,小孩還想捏點別的。
她吐出山峰和沙丘,吐出海水和河流,吐出花草樹木,吐出宇宙星辰,吐出貝殼和風。
她有了更豐富的材料,于是全心全意地捏了起來。世上就有了小雞、小狗、小貓,有了牛羊和飛鳥,有了森林和村莊。
世上一有了活物,就生出更多的活物。公雞和母雞生出了更多的小雞仔;女人和男人生出了更多的小人兒。
這個時候,世界上的第一條蛇也破卵而出了。那是一條很小很小的蛇,像蚯蚓一樣小,所以人們管它叫做“修蛇”(人們還管很小很小的貓和狗叫做“修貓”“修狗”)。修蛇住在一個小小的洞穴里,碰到什么吃什么。它每吃一口,就長大一寸。過了不久,它就越長越大、越長越大,有一天,一頭路過的大象都被它一整個吞下了。
它一直吃、一直長,最后變得跟一座小山一樣大,那個原本小小的洞穴也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洞穴。修蛇不僅吃大象,還吃人。于是人們改口叫它“巴蛇”(意思是巨大無比、恐怖無比的蛇)。
一個叫黃帝的人,派一個叫后羿的勇士找到巴蛇,先是用箭射中了它,然后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用刀把它砍成了兩段。巴蛇的尸體變成了一座山丘,也就是現在的巴陵。巴陵有個大用處,它像柱子一樣撐起天空的一角——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天空像帳篷一樣,靠著大地上的幾根柱子撐起來,否則就會掉到地上,砸死地上的小人兒。
巴蛇死后,小人兒們都紛紛跑了出來,身上掛著樹葉,圍著篝火歡呼。
小孩很喜歡看這些小人兒歡呼。他們狩獵的時候歡呼,豐收的時候歡呼,勞作的時候歡呼,殺死了巴蛇也歡呼。小孩想跟著他們一起歡呼,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
有一天,小孩看見一個小人兒在發出奇怪的笑聲,眼睛里也不停地流出東西來。
小孩拿手指沾了沾,放進嘴里,嘗到了和海水一樣咸咸的味道。
“你在歡呼什么?”小孩問。
“我沒有歡呼,我在哭。”小人兒說。
“那你在哭什么?”小孩又問。
小人兒告訴她,女人和男人睡著了,怎么喊也不答應。
小孩想了想對小人兒說:“他們不是睡著了,他們是死了。”
“死是什么呢?”這回輪到小人兒問她。
“他們是我用塵土和雨水捏出來的,時間一到就要變回塵土和雨水去。”
“哦。”小人兒似懂非懂地說。
過了一會兒,小人兒又哭了起來:“可是我還是好難過。”
小人兒的眼睛又開始流出海水味道的東西了。
小孩不想讓小人兒難過。她想起了巴蛇——巴蛇不停地吃啊吃啊,幾乎吃掉了世間萬物,帶給這些小人兒無盡的恐懼。于是小孩想,是不是反過來,就可以讓小人兒們開心起來呢?
小孩決定吐出幾塊石頭來,她就真的吐出了幾塊石頭。
她捏了捏那幾塊綠的、黃的、青的、灰的石頭,它們就變成了綠的、黃的、青的、灰的香噴噴、軟綿綿的東西。她把這些東西喂給小人兒吃。
小人兒吃了,就不哭了。
“這是什么東西?”小人兒抹了抹嘴問,“我現在覺得肚子里暖暖的。”
“這是艾草糕。”小孩說,“以后當你想女人和男人,想得很難過的時候,就吃它。”
后來,小人兒也死了。人死了之后,真的就像小孩說的,變回了塵土和雨水。
但這個時候,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很多人了,人們也對出生,還有變回塵土和雨水之類的事情見慣不怪了。
有一天,很多很多人一起在哭。
小孩便吐出樹木的樹冠、山峰的峰頂和沙丘的尖帽子,用蘆葦的葉子把這些東西包成小小的三角包給人們吃。
“這是粽子。”小孩說。
后來,吃艾草糕的日子,人們叫做“清明”;吃粽子的日子,人們叫做“端午”。
不過,人們是用艾草、糯米、面粉之類的東西,來做艾草糕、粽子——我們這些小人兒,可不像吃月亮的小孩一樣,什么都能嚼一嚼吞下肚的。
再后來,小孩又吐出了河水。
“這是菊花酒。”她說。
再再后來,小孩又吐出了海水。
“這是臘八粥 。”她說。
喝菊花酒的日子,人們叫做“重陽”;喝臘八粥的日子,人們叫做“臘八”。
在這些日子里,人們用井水和花瓣釀酒,用大米、小米、高粱米、紅豆、綠豆、蕓豆、花生和核桃仁煮粥。
世上原本沒有的食物越來越多。每逢清明、端午、重陽和臘八,人們吃了這些食物,就會覺得肚子里暖暖的,心里不再難過,又開始咯咯地笑個不停了。
小孩看到人們笑個不停,也很開心,想要和大家一起歡笑。可她無論怎樣嘗試,總也笑不開口。于是,她決定去周游世界,尋找歡笑的秘密。她走啊走啊,走到了世界的邊緣。
那個時候,世界的邊緣比世界的中心要矮一些。她越朝邊緣走,就越得低著頭,最后都要彎著腰在走。
小孩發現,原來是世界邊緣的柱子壞掉了。再這樣下去,一旦柱子斷裂,天空就會落到大地上——
轟,嘩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小孩決定,不能讓天空掉下來,不然,會有很多很多人被砸到,他們會一直哭,再也笑不出來。
她想起了巴蛇。巴蛇死后變成的巴陵,成了世界的一根支柱。于是,小孩試著并起自己的雙腿,把腿變成了巴蛇尾巴的樣子——有一百條、一千條、一萬條巴蛇那么大,她拖拽著這條蛇尾,在天地之間穿梭。不管是低矮的地方,還是高聳的地方,她都能很輕易地游動其間,用自己的身軀支撐住天空。這樣,天空就不再往下掉了。
就這樣,小孩繞著世界一圈圈地轉,支撐起天空。轉啊轉啊轉啊,漸漸地,小人兒們發現小孩每轉一圈,就會過一遍清明、端午、重陽和臘八。他們就把小孩轉一圈的時間,叫做“一年”。轉完一圈,一年也就過去了。
每到一年結束,小孩轉完一圈,新年伊始,他們就會殺豬宰牛、載歌載舞地慶祝。
“舊的一年結束了。”小人兒們雙手合十說。
“新的一年開始啦!”小人兒們張開雙手歡呼道。
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就是世上的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這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一天。
小孩為了這一天,吐出云朵和貝殼,捏成一種熱騰騰的東西給人們吃。
“這是餃子。”小孩說。
到今天,人們還在說“不吃餃子,不知年滋味”,“沒有餃子不成年”哩!每次過年,人們都要做好多好多餃子,怎么吃都吃不完,這叫做“年年有余”。
不過,再好吃的食物,總有吃膩的那一天。
“再給我們一點食物吧!”過完年,變成巨蛇的小孩要離開這里,繼續周游世界前,總會碰到小人兒們朝她喊,“再給我們一點吃了會覺得暖暖的食物!”
可是,小孩已經沒有別的東西可吐了——
她已經吐出了之前吃進肚子的所有東西。
什么都沒有了……
不!等一等,還有一樣兒。
現在,她肚子里還剩下一件東西:
一個黃澄澄、圓滾滾的月亮!
小孩很喜歡她捏出的這些小人兒,又著實舍不得吐出肚子里的月亮,她猶豫了很久很久。
不過,她對這些小人兒是真的非常偏愛啊,終于有一年,過完年,又過了半個月,餃子吃完的那一天,小孩把月亮吐了出來。
她吐出的黃澄澄、圓滾滾的大月亮變成了千千萬萬個小小的、瑩白的小月亮。小人兒們把這種月亮放到一鍋開水里去煮,等月亮都浮起來之后,小人兒們就把月亮盛到碗里分著吃掉。
月亮吃起來糯糯的,有些粘牙。每個人吃完月亮之后,都覺得肚子里好暖、好暖啊!
“這是元宵。”小孩說。
現在,小孩的肚子里,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吐了。但是出乎她的意料,她一點也不覺得“餓”。她拖著空空的蛇尾巴,像拖著一個扁扁的袋子。曾經,她把遇到的世間萬物都裝進這個袋子里,現在,她已經把所有吃下去的東西,都吐了個一干二凈。
雖然她的袋子空了,但她卻為小人兒們感到歡喜。
這次,小孩終于開心地大笑,笑臉跟月亮一樣圓。她找到了歡笑的秘密。
她一個人的月亮,變成了千千萬萬人的月亮。
后來,吃元宵的日子,人們叫做“元宵節”。到今天,人們還在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正月十五好團圓”“正月十五鬧元宵”之類的吉祥話呢!
人們有了新年,有了元宵節,卻再也沒有見過那個吃月亮的小孩,那個終于學會開心歡笑的小孩。
小人兒們想那個小孩的時候,只好在故事里講述她——講她怎么用泥巴捏出各種活物、怎么用身軀撐住天空,還講她的一段腸子變成了十位神人,居住在栗廣的原野上。她在故事里有了一個名字,“女媧”。這段傳說被稱為“女媧之腸”,記錄在《山海經·大荒西經》里。
其實,你我都知道,那可不是“腸”,而是那小孩并起兩條腿變成的巴蛇尾巴。[1]
如今,如果人們想見她一面,只能去博物館。
如果有一天,你在博物館里看到一個拖著蛇的尾巴,手捧著月亮的人,你認識她嗎?
古代石刻中,人首蛇身的女媧總與月亮有關
圓中的金蟾代表“月亮”
你當然認識她。
她就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吞下天地萬物,又吐出天地萬物的那個小孩;她就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用泥巴捏出女人和男人、小貓和小狗的那個小孩;她就是很多很多年以前,變出蛇的尾巴,撐住天空的那個小孩。
她就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吃月亮的那個小孩。
(完)
[1]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曰:“或作女媧之腹。”又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粟廣,野名也。”)
責編 水巢
題圖《哈爾的移動城堡》
主視覺 巽
保存節目單,鎖定心儀節目
記得收看!
2025科幻春晚分會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