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深藍財經
撰文丨王鑫
7月24日,A股三大指數繼續高歌猛進,上證指數站上3600點,“反內卷”“海南封關”等題材火爆,多股漲停。
但一片歡騰之下,股東減持的步伐也在加速!當股東們默契地按下了收割鍵,這是否會給股市降降溫?
1
一大波減持來襲
據同花順問財,截至7月24日,本月A股公告摘要類型包含減持計劃(含詢價轉讓)的已達680個,涉及366家公司。
僅在7月22日這一天,就有15家公司股東要套現,涉及廣聯達、運機集團、三德科技、祥明智能等公司,有的公司甚至出現股東扎堆減持。
拉長時間來看,年初至今:
1月,127家公司的210位股東計劃減持
2月,268家公司的485位股東計劃減持
3月,254家公司的426位股東計劃減持
4月,184家公司的284位股東計劃減持
5月,403家公司的765位股東計劃減持
6月,377家公司的727位股東計劃減持
與之對應的是,1至4月,A股震蕩明顯,減持計劃較少;5至7月,行情越走越強,減持紛紛來襲。
說明減持與市場行情明顯正相關。
與此同時,實際的減持動作也越來越多。例如,1月份有10家公司股東實施了減持,6月則有69家公司股東實施了減持。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減少對股價的沖擊,詢價轉讓越來越流行,今年上半年有近60家公司披露了股東詢價轉讓計劃,相當于2024年全年水平的85%。
另一邊,1至7月(截至7月24日),披露增持計劃的公司分別為21家、22家、45家、80家、31家、22家、23家。
這與減持時機相結合看,可發現股東們似乎深諳“高拋低吸”。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4月份的“關稅風暴”,A股重挫,當時還有不少公司拋出了增持計劃,投資者熱血沸騰。
而如今才過去3個月,市場已經是另一番景象,關稅戰沒有嚇到A股,反而走出了漂亮的慢牛行情。
但是減持計劃和減持落地增多,增持計劃減少,也無疑說明,漲得越多,市場分歧越大,有人想沖進去,更有人想逃出來。
2
這些減持要避雷
密集的股東減持行為,其背后的動因并非單一,公告中常見的“個人資金需求”已成萬能擋箭牌,但真相往往藏在細節里。
具體來看,拋出或實施減持計劃的公司,這三類要注意避雷。
一是短期股價突然暴漲。
大股東是“最懂公司的人”。他們在暴漲后急吼吼套現,往往暗示當前股價已嚴重透支利好,甚至存在泡沫,利好再大,也架不住短期爆炒。
活生生例子是高爭民爆,1.2萬億雅江水電工程的利好消息下,高爭民爆連續四個漲停,累計漲幅達46%。
然而,當股民沉浸在第三個漲停狂歡日中時,公司控股股東西藏建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卻悄悄減持了12.81萬股,套現658萬元。
盡管雅江項目被認為將拉動民用炸藥需求,但控股股東的減持行為以及公司當前 100 倍的市盈率,暗示著股價可能已嚴重偏離基本面。
二是業績承壓時實控人減持。
公司所在行業不景氣或自身業績下滑,前景不明朗。此時,實控人或大股東非但不護盤,反而減持套現,這嚴重打擊信心!
這不僅暴露出實控人對公司短期復蘇缺乏信心,更凸顯其個人資金需求優先于公司利益,加劇市場對治理結構的擔優。
白酒行業今年壓力山大,同行紛紛增持護盤。
然而,已失守徽酒老二地位的口子窖,實控人之一(初代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安省卻在7月20日宣布,計劃大宗交易減持1000萬股(占總股本1.67%),按現價,擬套現超3.4億。
行業寒冬,實控人帶頭“跑路”,這不是“雪上加霜”是什么?市場對公司信心難免動搖。
三是重要股東接連減持甚至清倉式減持。
如果公司重要股東接連減持甚至進行清倉式減持,這通常是一個危險信號。
拉卡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2022年以來,拉卡拉的重要股東孫浩然(創始人孫陶然弟弟)和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持續減持。
孫浩然從2022年5月起年年減持,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套現超4.6億元,并計劃2025 年6月12日至9月11日期間清倉剩余股份。
而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也在2022年減持套現2.9億元后,于今年7月1日再次宣布減持計劃,擬套現超7億元。
這種頻繁的減持行為與拉卡拉業績下滑密切相關。因支付行業競爭加劇,拉卡拉業務單一,業績頹勢盡顯,2024年公司凈利潤同比減少23.26%,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更是腰斬。
有意思的是,公司一邊被股東“拋棄”,一邊蹭著穩定幣的概念,計劃赴港股IPO,這一行為被市場戲稱為 "去港股找接盤俠"。
3
考驗投資者信心的時刻
業內觀點認為,合理減持是正常市場行為,長期看影響有限。但短期密集減持,尤其對小盤股、高估值股,會造成實實在在的資金壓力和情緒沖擊。
證監會已明確表態 “從嚴從快懲治違規減持”,重點打擊“繞道減持”(如利用衍生品、融券等復雜手段)。今年5月,中核鈦白實控人就因違規“繞道”減持被重罰2.35億元,監管為投資者“撐腰”的態度鮮明。
盡管近期減持密集,但多數券商對市場后期走勢仍持樂觀態度。申萬宏源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牛市的必要條件將逐步累積;中信證券則指出,市場處于多頭周期中,但需等待美聯儲政策落地和科技產業新催化。
然而,投資者也需警惕高位波動風險,尤其是在減持潮的背景下,市場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