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等15部委聯合印發《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明確到2030年基本建立老年期癡呆綜合連續防控體系,涵蓋老年期癡呆預防、篩查、診療、康復、照護等多個環節。
此外,行動計劃還提出“接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的人群認知功能初篩率≥80%”“疑似認知障礙人群就診率≥50%”等目標。
國家發布《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
上海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老年癡呆患者數量持續增長?;颊咴缙诤Y查、治療環節做得如何?新民晚報記者走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聽專家聊聊記憶門診的那些事。
很多患者就診時已是中重度癡呆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是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認知障礙疾病方向的帶頭人。他的門診,總是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年癡呆患者以及焦慮的家屬。
郁金泰教授在門診
“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癡呆患者人數約1500萬,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的比例大約有60%-70%。”郁金泰教授說,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癡呆類型,患病風險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我爸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時候,我實在接受不了?!毙⊥跽f,父親記憶不好已經2-3年了,但家人總認為這是歲數大了,很正常,直到突然發現平時愛打牌的他不會打牌了,這才帶他去華山醫院就診。“預約檢查比想象中順利,但結果卻比想象中嚴重。我爸已經是中度的阿爾茨海默病了?!?/strong>
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發現通常依賴于一些臨床癥狀的出現,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還可能會有一些性格改變、情緒波動,比方說平時很友善的老人突然開始跟人起爭執。
“一些子女對這些疾病了解有限,不知道這是一種病理性衰老;還有一些子女對治療這類疾病的緊迫感不足,直到患者進展到晚期階段才帶患者就診,延誤了早期診療的機會。”郁金泰說。令他感慨的是,盡管很多患者癥狀已經進入晚期,家屬依然非常積極地陪同就診,不放棄任何治療機會。
“其實,AD的整個病程可長達20-30年,最早從無癥狀的腦內病理改變開始,隨著病理負擔逐漸增加,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并不斷進展?!?/strong>郁金泰說。
AD治療的一般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早期階段可考慮使用疾病修飾療法,例如Aβ靶向治療新藥;癡呆輕度階段可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癡呆中重度階段可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非藥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心理輔導、生活方式的指導(如戒煙、適量運動、改善睡眠習慣)、光療、音樂療法等。
最早發現癥狀的可能還是自己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科岳玲主任醫師談到了這些年來的患者變化。“最開始來記憶門診的多數都是中重度癡呆,直到老人出現不認識家人、出門迷路、晚上不停翻找東西、覺得家人偷他東西,家人忍無可忍才帶來就診。”
最近,一位穿著非常雅致的阿姨來門診加號,她60歲出頭,等了4-5個小時才看上岳主任的門診,說自己“記憶下降明顯了”。岳主任給她安排了全面的認知心理評估,但結果都在正常范圍內,于是追問,為什么一定要看病?她說:“我女兒也覺得我記憶不如以前,我以前記性特別好的?!?/p>
岳主任又仔細看了量表評分:一個初篩量表接近滿分,總分30分,得28分;另一個稍有難度的量表,總分30分,得分27,但仔細一看確實扣分點都在記憶上。于是,她給阿姨安排了精準評估,用淀粉樣蛋白PET進行診斷,確實,她腦中已經發生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改變。類似這位阿姨,癥狀很輕就來就診,且坦然面對并愿意積極干預的患者,這兩年明顯增多。
但是,門診依然會遇到很多家屬,第一句話是“他人都認識的”,言下之意“癥狀還不算重”,但再問下去,患者已經有很多事搞不清楚了,往往已經是癥狀很明顯的癡呆。此前,還有一位外科主任帶著90歲老母親來看“抑郁癥”,因為覺得老人這兩年話越來越少,人動得越來越少,以為是子女工作繁忙導致老人家寂寞不開心,結果一查已經是中度癡呆。
岳玲告訴記者,最近學界有一個研究熱點:強調“主觀認知下降”這組人群。因為研究發現,最早可以發現癥狀的人可能還是患者自己。年紀大了,記憶總是在“走下坡路”,但這個下坡路是緩是陡,需要醫生來鑒別。如果主觀感覺到認知下降,能來記憶門診,有可能被查出是很早期的認知障礙患者,就可以進行積極干預。
郁金泰教授
無法好轉,但可改善精神行為癥狀
2024年,兩款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進口創新藥在我國獲批上市。Aβ靶向治療新藥的臨床試驗顯示,經過18個月的治療,患者病情惡化的速度減緩。
在郁金泰的門診,很多家屬都是沖著新藥而來。但是,新藥有明確的適應證,僅針對延緩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進程有效;另外,這一類新藥價格高昂,令很多患者望而卻步。
AD的控制關鍵在于早期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何為“早期AD”?郁金泰說,這類患者有輕度認知功能下降,但還沒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來看,早期就診求醫的比例仍然非常低。他牽頭開設了認知障礙專病門診,希望能更早地篩查并發現早期病人,給予更多治療的機會。
他說,以前認為AD“不可防不可控”,而現在,理念要更新了?!读~刀》雜志的癡呆預防報告提出了14個可干預的癡呆風險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較低、聽力受損、高血壓、吸煙、肥胖、抑郁、缺乏運動、糖尿病、過度飲酒、創傷性腦損傷、空氣污染、社交孤立、視力受損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升高。
2020年,郁金泰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AD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通過控制血管危險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等21種干預措施,至少能阻止40%的AD發病。
2023年,郁金泰團隊又篩選出癡呆的62個可調控風險因素,繪制了首個癡呆可調控危險因素圖譜,發現通過積極干預可預防47.0%-72.6%的癡呆。這項基于人群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樂觀的前景——更多的癡呆病例可能通過消除可調控危險因素來實現預防目標。
“盡管一直強調早期發現和干預,但是對于中晚期癡呆的治療,并不是毫無價值的。臨床上還是有很多抱著‘最后一試’心情來到‘600號’就診的老人,經過規范的促認知治療和調整應對方式后,老人情緒平穩了,睡眠改善了,幻覺癥狀也減少了。”岳玲說。
癡呆的認知癥狀是無法治愈或好轉的,但是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如失眠、吵鬧、沖動、幻覺等,是可以改善的。
前幾天,岳玲的門診來了一個三年前來就診的老人,那時一家人雞飛狗跳,爭吵不斷,規范治療后,老人心情好了,愿意接受家人的照料,家屬也開始理解老人,從技巧上去“應對”。雖然老人越來越糊涂,但一家人生活反而安穩了。
對早篩的重要性認識仍不足
《行動計劃》提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社會力量要積極參與進來,提高老年癡呆的知曉率、篩查率、就診率和干預率。
岳玲主任醫師在回答患者的咨詢
“國家已經關注到這一群體和相關社會問題,相關政策也在推進,但現實中很多老百姓對于相關知識普及尚不足?!痹懒峤榻B,依托“第五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上海交通大學阿爾茨海默病診治中心)聚焦認知障礙,落實“老年認知障礙風險的分級篩查與社區干預”的惠民項目,首創了“黃金三分鐘認知障礙”電子游戲式篩查工具,已形成一套精準快捷的上海評估標準。目前,上海六個行政區的示范社區已對篩查工具進行推廣使用,全國累計6萬余人接受了篩查。
對于老年癡呆患者家屬來說,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岳玲認為是心理支持。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家里有一個癡呆老人,心理壓力無疑是巨大的。他們需要接受患者疾病的現實,也需要應對癡呆伴發的一系列精神行為問題。
“部分醫院和社區已經開始推行老年癡呆的早篩項目,普及度仍有限,很多老人及其家屬對早篩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郁金泰說,其團隊牽頭的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已正式啟動,團隊與全國各大研究中心聯手,提供免費的早篩服務,共同構建我國健康衰老社區隊列,促進AD在我國實現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及早期干預。
【德易知推薦,轉自:新民晚報全媒體中心微信公眾號“新民晚報”xmwb1929。新民之聲原創稿件。記者:左妍,編輯:施雨,編審:何迪,轉載請注明。】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