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書博
“這個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誰也沒想到,2025年的第一個月,沒有等來固態電池上車和高階智駕升級,而是一個堪稱鬧劇的銷量造假風波。
近日,多家自媒體爆料,某新勢力子品牌銷量注水影響到了車輛交付。
事情的起因是該品牌高層發現旗下新車發生大面積退定的情況,但是卻沒有報告有嚴重的質量問題或者營銷負面。用戶就算不要定金也要退定。品牌官方毫無辦法,也找不到原因,只是“用戶突然就不想要了。”
深入了解才得知,這是一條自下而上的造假產業鏈:由于該品牌以大定數量而不是實際交付量制定KPI,不少底層銷售選擇虛構大定量來謀求升職加薪。銷售把7000元的工資拿出來,可以虛構至少五個大定訂單。由于虛構的業績十分優秀,很快得到提拔。其他銷售看到有利可圖紛紛效仿,最終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在該品牌大定數量能夠達到區域前25%,就能夠進入能升職的備選池子。再加上該品牌的大定金額較低,所以就有不少銷售自掏腰包邀請了自己的親朋好友下定,以獲得優先升職的機會。”
品牌中層不僅未起到監管責任,反而慫恿親朋好友一起交大定定金訂車,制造“銷量大賣”的假象,以此來獲得高層垂青,自己好升官發財。據爆料稱“此前所收集的40個大定訂單里,有20個都是這么造假的。”
最后大定數據報到頂層一對賬,發現“全都是泡沫”。由于汽車行業是以銷定產,在車輛上市或者預售階段下定為意向訂單,工廠就會進料排產。虛構大定數據導致后續棄訂率居高不下,導致無數原材料、人員用工成本被白白浪費,“供不應求”的場面遲遲未見,公司賺到的僅僅每人幾千塊的大定定金,遠遠覆蓋不了造車所浪費的資源。
總結來看,這是一起利用公司政策漏洞,早有預謀自下而上的集體造假事件。從中也暴露出了該品牌管理不善缺乏市場經驗的短板,也是該品牌過于追求銷量忽視自身能力提升所種下的惡果。
據悉,目前該品牌在1月1日已經補上了這個政策漏洞,大定數據不再與升職加薪掛鉤。
出于新聞的嚴謹性,我們不能公開這家公司的品牌名稱。但也給廣大車友提個醒:一輛車很貴,不要只看銷量去買車。因為類似的銷量造假事件,已經發生了不止一起了。
2016年,財政部正式對外公布五家嚴重騙補企業名單。這些公司通過有牌無車、有車缺電、標示不符、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等虛構銷量的方式,違規騙取國家新能源補貼,涉及車輛共計76374輛,涉及騙補金額達到92.7億。
以“有牌無車”這種造假方式為例,“某公交公司買了100輛公交車,但100輛公交車不可能全部停到車管所上牌,所以,一般僅需要象征性開幾輛過去,而這就很容易讓企業找到漏洞,車尚未生產出來,但牌照已經上好了,再憑借上牌的數量,去申報補貼。”有專家表示,車企通過虛構車輛上牌量,平均一輛客車僅國家補貼部分就高達30萬到50萬。地方政府通常還會有1:1的配套補貼政策,兩者相加到手100萬,巨大的補貼誘惑吸引部分廠家鋌而走險。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惡意騙補情節最嚴重的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財政補貼資格,取消其整車生產資質。同時,對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追回2015年度2416輛違規上牌車輛獲取的中央財政補助預撥資金,并按問題金額50%處以罰款。
由于惡劣的騙補行為波及范圍之廣,客觀上加快了我國對于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據悉,商用車尤其是騙補重災區的客車領域,2020年已停止補貼。
如果說套取國家補貼的主體主要在商用車領域,是銷量造假的1.0時代。2.0時代的造假則主要在民用車領域,其手段也高明許多。
2024年,國內一家主要出口海外輕型代步車(俗稱老頭樂)的新勢力車企,XEV悠遙汽車官方賬號發布全員信,由2500名員工署名,控告公司管理層虛構銷量欺騙公司股東、投資人和供應商,欺騙手段高潮迭起,電視劇都不敢這么演。
根據控告信,我們梳理出了完整的造假脈絡:由于該公司的生產和銷售數據明顯波動,管理層先是停止召開管理會和產銷會,隱瞞生產銷售數據。同時不再設立預算制度和成本中心,把公司賬務攪成一鍋粥。據告股東書的指控,“截止到去年9月,公司賬上還有超過1億的現金流,但到了年底,現金流已接近斷裂。”短短三個月一億資金不翼而飛,去處無從知曉。
不僅如此,公司董事長還捏造7000萬的銷售數據,利用豪華裝修中飽私囊,拖欠供應商貨款,裁撤海外銷售中心,致使原本海外銷量喜人的訂單由于無法生產而被迫中斷。
更為惡劣的情況是,面對無法交付的窘境,管理層不僅沒有試圖改善,反而慫恿融資團隊繼續加碼庫存融資,最終導致庫存崩潰。
“在沒有足夠訂單預期的情況下,強行排產了大量庫存,隨后又把這些庫存做短期庫存融資,計算成銷售收入,從而營造了高銷量的假象欺騙投資方。”
庫存融資本身是行業通行做法,即車廠生產的新車短期內沒有賣掉形成了庫存,為了過橋或者穩定現金流,向銀行或金融機構通過抵押等融資手段借錢,用來彌補現金流,通常利息較高。但虛構的庫存無法將庫存轉化為銷量,反而加重了現金流短缺,直至最后崩盤。
1.0造假騙國家補貼,2.0造假騙股東和投資人。3.0造假,則是為了騙想買車的消費者,騙我們普通人。
2023年5月5日,理想汽車CEO李想的一則微博引起行業熱議。直言有車企針對汽車上險量數據造假。“我們被很多同行投訴舉報,所以上周開始暫時不能發布真實的上險量數據了,非常遺憾。我看有同行忍受不了開始有人對上險量數據(每個車企都會購買)造假,主動發布了第一周真實的上險量數據,快速糾偏。特此糾正!”
李想的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車企紛紛下場辟謠表示“不是我干的”。小鵬官微用上了“這是對小鵬的高級黑”這樣嚴肅的字眼。當時小鵬月銷僅有幾千臺,如果連幾千臺銷量都有水分,那對市場信心的打擊是巨大的。不過2025年小鵬終于不用再操心銷量的事情了。2025年第一周,小鵬超過理想,2025首周銷量奪冠,理想36周連冠紀錄被終結。
在汽車行業,銷量榜單一直是消費者購車很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
“銷量高,說明一輛車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各層面都比較成熟可靠。同時一款車型的銷量高也意味著其市場保有量大,車輛的配件保有量自然也就較多、價格相對便宜。此外銷量高也確保了二次交易的殘值,相對冷門車型要更加保值。” 鋅財經評論認為,
對于汽車之家、懂車帝之類平臺的銷量榜單,車企基本都會通過“合作”的方式,對自家車型的銷量數據進行注水,這在行業內,已不是秘密。有的車企則會選擇在銷量榜單前加定語和限定詞,把排行榜限定在某個范圍,以此獲得該榜單的靠前位置。比如高合曾經宣傳自家車型是“50萬豪華純電銷量冠軍”,定睛一看銷量幾百。無怪乎網友嘲笑一些車企“只要定語夠多誰都可以是銷冠”。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某些車企過于看重銷量榜單帶來的面子,卻忽視了造好車服務好客戶的里子,倒閉也就不奇怪了。合作榜單注水,自造榜單狂加定語修飾詞,都改變不了銷量低迷的真實的狀況。車企為何依然樂此不疲?
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汽車消費市場還不成熟,尤其是民用汽車消費市場從2000年才開始普及,滿打滿算20年,很多消費者跟風買車,而不是從自身需求出發。不少投資人和股東也是只看銷量不看質量,忽略車企最核心的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2025第一騙”,一個小小的管理漏洞就讓整個品牌大面積退定暴雷,這在傳統車企是基本不可能發生的拙劣騙局,就這樣在這家新勢力集中爆發了。
目前來看,銷量榜單對于車企排產新車、投資人預測市場、消費者購買參考甚至是國家新能源政策制定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哪份榜單才能代表最真實的銷量數據呢?
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能夠看到的銷量榜,除了被各大車企美化過的自造榜單,以及各個汽車垂直媒體充值過的所謂“合作榜單”,比較權威的有三種,中汽研、中汽協、乘聯會數據。
但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三家榜單的數據并不一致,有時差距還會比較大。什么原因呢?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解釋稱,中汽協統計的數據是批發數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是整個車市的零售數據。
中汽協銷量榜
除此之外,關于乘用車、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汽車、銷量、批發銷量、零售銷量等細節指標也并不相同。
統計口徑不同,數據結果有偏差可以理解。
但問題在于,中汽協和乘聯會都是根據車企產銷數據和反饋進行計算。如果車企如上文提到那些造假企業,在生產端就開始造假,那么反饋到中汽協和乘聯會的數據就會被污染,榜單發布之后造成數據誤差就會更大。
“但車企的數據,其自身的銷量有一套自有統計系統,至于是通過何種渠道獲取到友商數據的,還無從得知。” 有專家表示,即便廠商如實上報數據,由于各家統計算法不同,上報的數據綜合統計起來也并不準確。
由于讓車企自己上報數據實在不靠譜,于是行業內引入了新的算法,也就是中汽研的數據。該源自車輛交強險數據,雖然僅包含終端零售銷量,不過卻是通過交管部門源自各個省市區的數據,通過逐層匯聚獲得,具有地理分布統計特征,最具有參考價值。也就是大家俗稱的上險量。
中汽研銷量榜
目前看來,依據上險量排出的銷量榜相對靠譜,但大家不要忽略了車企里的大聰明。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車企為了上險量,通過設立網約車公司、租車公司、二手車公司等取巧行為,左手倒右手,一手生產新車,轉身就賣給二手車公司或者網約車公司。表面上看這些車都要上牌上險,手續齊全推高了銷量。但作為普通消費者,你要是真信了這個邪,看著榜單買新車,那么開回家的可能就是一臺網約車,或者新車價格買回家,保值率卻狂跌的“二手車”,因為這個車型絕大部分銷量都來自二手和網約市場。
公安部數據
不過目前交管部門的數據已經不允許隨意買賣了,只有每年的總量公布,這完全滿足不了部分車企每周都要發銷量榜單的營銷需要。
怎么辦呢?車企自己雇傭第三方統計公司,自己統計上險量。第三方統計公司是哪家企業,是喝酒磕頭求人拿到的數據還是大數據預測拿到的數據?車企方面無人透露,我們無從得知。數據真實性我們更無從得知。
不過如果你愿意每天蹲到車管所附近,你就會看到一些路邊倒賣光盤、賣水果的或者車管所里代人排隊、代客泊車的黃牛。至于他們是不是車企的托兒,還是那句話,別問,問就是車企方面沒人說,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作為消費者,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你們這個地區最受歡迎的是哪個品牌哪個車型,你也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到市中心的十字路口或者車管所門口,自己數一數就知道了。
2020年,上海警方拘留了15個車管所黃牛,圖自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
當然,我們還是勸你從自身需求出發來買車。銷量榜單僅供參考,鞋合不合腳只有你自己知道,不要人云亦云。撞衫尷尬,“撞車”其實也挺尷尬的,百花齊放才是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