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臺灣司法再爆丑聞!民進黨再度施壓“大法官”,想要“釋憲”就能動?就在島內各大政治勢力廝殺的關鍵時刻,“大法官”竟然出現“技術性缺席”,難道這是偶然?還是背后有更大的陰謀?綠營大佬林濁水直言不諱:“‘大法官’是不是本來就不想開會,所以三人不來?”更有媒體分析,政治操作背后的目的愈發顯現,臺灣司法正在被民進黨玩弄于股掌之中。
這一切的導火索,是臺當局對“憲法訴訟法”的修訂案。民進黨黨團趁著島內政治風暴肆虐,快馬加鞭地推動修憲法案,通過了23日的最后公告,迫不及待為自己鋪路。接著,便是與之相關的“大法官”釋憲案。然而,奇怪的是,原定在24日召開的“大法官”評議會突然停擺,媒體報道聲稱三名“大法官”技術性缺席,導致評議無法繼續進行。隨之而來的是,林濁水質疑:“三人不來,是真的缺席,還是根本沒打算召開?”
林濁水的質疑絕不是空穴來風。面對這一事件的升級,島內各方開始圍繞“大法官”的態度展開熱議,前民代郭正亮則直接發聲:“‘大法官’根本就不急,等過完年再說!難道我們不清楚嗎?‘大法官’壓根不配合民進黨,只是在拖延時間,保持低調而已?!?/p>
這場“技術性缺席”背后,隱藏的是一場政治操控的較量。民進黨能夠推動“憲法訴訟法”修正案,已經說明它對司法程序的控制力。而如今,“大法官”的缺席,讓所有人看到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局面:司法正義已經淪為權力博弈的工具。原本應當公正獨立的“大法官”,如今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政治利益成了背后最大的推手。
更讓人不寒而栗的是,民進黨與藍白陣營的長期拉鋸,已經將臺司法領域的獨立性踩在腳下。林濁水的六個尖銳問題觸及了這一事件的核心:如果三名“大法官”真如媒體所說“缺席”,那能否繼續召開評議?如果“三人到場”,又是否能夠恢復正常討論?這些問題的核心,是關于司法獨立性和政治介入之間的關系。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如果我們從整個事件的推進過程來看,不難發現,這不僅是一次“憲法訴訟法”修正案的通過,背后更是一次民進黨對司法力量的掌控。何為“技術性缺席”?那不過是利用法律程序,為自己贏得時間,迫使反對力量處于被動狀態。在民進黨的棋盤上,這些所謂的“大法官”不過是工具而已,任何司法的公正性都將受到質疑。即便“大法官”出席,也可能會受到黨派壓力和政治化的影響,司法“獨立性”恐怕也早已不復存在。
而對于民進黨來說,這一切都不過是政治斗爭中的一場虛與委蛇。在推動“憲法訴訟法”修正的過程中,民進黨不止一次地表現出“壓線操作”的痕跡。盡管“憲法訴訟法”修正案的通過有其合法性,但從實施的政治動機來看,這一切又都顯得不那么單純。從修正案到“大法官”釋憲,所有的程序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棋局,目的是通過不透明的司法操作,最大化自己的政治利益。
而站在更宏觀的層面上,這一事件折射出臺灣社會對司法公正的深刻失望。大部分民眾對于臺灣的司法體系缺乏信心,因為它的運作規則早已被政治化。無論是“大法官”缺席,還是“技術性”無法評議,最終影響的都是司法的獨立性與公正性。如今的臺灣,已不再是法律公平正義的代名詞,反而成為了政治博弈的場外戰場。
從林濁水與郭正亮的言論來看,這場政治博弈的背后,是大權在握的民進黨正在操控著“司法武器”。郭正亮直言,民進黨無需再掩飾其目的?!按蠓ü佟备静患?,何必為了一個修憲法案就趕時間?他們早已知曉這場政治權謀游戲的真正內容,而民進黨也不會急于讓“大法官”表態。這個問題并非簡單的司法程序,而是背后更深層的政治操控。
總之,臺灣的司法體系再一次暴露出其脆弱性與易受政治干擾的一面。“大法官”的“技術性缺席”,不過是民進黨與反對派博弈中的一顆棋子。司法獨立性,早已被黨派力量所吞噬。現如今,我們能否信任“司法正義”成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政治勢力的濫用,已讓“司法獨立”這一憲法原則形同虛設。在這種情況下,島內的民眾,究竟還能指望什么樣的司法公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