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一覽扶桑(Id:sjcff2016),作者唐辛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年將終的歲暮,對于日本家庭而言,是個相當忙碌的時段。除了送出歲暮禮物、年底大掃除之外,還有一件大工程必須完成,那就是制作賀年卡。
在賀年卡上打印出全家人的照片,或是打印出新年的生肖、賀歲吉祥物,再寫上對往年的感謝和對新年的祝福,然后恭恭敬敬地郵寄出去。其中花費的心思與時間,毫不遜色于日本人在新年之始的神社初詣,完全稱得上是現代日本家庭辭舊迎新的一種重要儀式。
日本人這種在元旦新年郵寄賀年卡的習俗,據說可追溯到奈良時代(710–794)或是平安時代(794–1185),當時只是日本的貴族們之間的一種新年問候,后來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以前從中國唐朝傳入的驛站制度(日文中稱“飛腳制度”)得到了充分完善,有了號稱“飛腳”的郵遞員,除了各種需要郵寄的貨物之外,在新年郵寄賀卡的習俗,也從貴族普及到平民之間。
這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日本的江戶時代,通常被稱為“閉關鎖國”的時代,閉關鎖國的江戶時代,卻擁有二百多年的和平歲月,這不僅令屬于平民百姓的“町人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被稱為“寺子屋”的私塾學堂也十分繁榮。當時有歐美傳教士遠渡重洋到達日本之后,寫考察報告說:日本人讀書風氣極濃,被稱為“寺子屋”的學堂隨處可見,平民教育的普及,令日本人識字率達到70%以上。由此可見:日本人的賀年卡歷史,與日本人的平民教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畢竟,雖說只是一張小卡片,但要寫得體面畫得漂亮,是需要有點文化做鋪墊的。
去年,我們家的賀卡,mii同學畫的龍,我寫的字
不過,雖然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就已經識字率很高了,但卻沒有什么時間觀念,一切遵循著自然規律,日子過得相當緩慢悠長。在江戶中期(1702年)編纂的一部俳句選集《當世俳諧楊梅》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六月に 年始の禮は かへり花
這句俳句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
到了六月份,過年的時候寄出的賀禮,終于有回信了呢。
現代說起日本人,是地球上公認的非常有時間觀念的民族。但在江戶末明治初,到日本傳授科學技術的荷蘭人技師,曾對當時的日本人完全沒有時間概念而感到無比吃驚。那時候的日本人,只知白天與黑夜,不知“時間”為何物。人們以日出日落為基準,使用“不定時法”計算每天的日頭,將白天黑夜劃分為六個等分。按現在的時間來計算,當時的日本人是以每兩小時為一個時間單位的,最小的時間單位為“小半刻”,相當于現在的半個小時。那時的日本人對“分”這個時間單位還根本沒有概念,更不用說“秒”了。所以,一份年禮隔了半年才有回信,恐怕并非戲虐之言。
日本人這種悠長的時間觀,到明治維新之后就大不一樣了。明治維新之后的工業發展,不僅令日本人有了以“分”“秒”為單位的時間概念,還有郵政制度的正式成立、以及日本全國郵政網絡的鋪設與完善。這一切,都幫助了賀年卡的繼續發展。
用于新年賀卡的特設郵筒(圖|維基百科)
1873年,明治政府剛剛成立才二年的郵政部門,開始發行第一套明信片。明信片簡潔方便,郵費均一,很快就被人們作為賀年卡利用起來,并滾雪球似地逐年增多。到了1887年,新年期間郵局里因為等待郵寄的賀年卡數量超過平時的幾十倍,而衍生出郵寄物投寄遲緩等各種問題。這讓明治政府不得不趕快想對策,在1899年出臺了一部“賀年郵政特別措施”。這個特別措施規定:12月20號至30號為元旦新年的賀年卡投寄時間,并設置專用窗口與普通信件和郵寄物區分開來,所有賀年卡由郵局人員在元旦期間統一郵送。
這一專門針對賀年卡的特別郵政措施,在不斷完善中一直沿用至今。雖然在二戰中,日本人的新年賀卡郵寄一度出現暫?,F象,但在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年郵寄賀卡的習俗又重新開始繁榮。現在,在元旦之前,只要去日本各地的郵局走一遭,就會看到不管哪家郵局,都設置有賀年卡專用的投寄窗口。而且,一般在12月25日之前投寄的賀年卡,都可以保證在新年第一天,準確無誤地送到收卡人的郵箱——為了做到這一點,元旦期間的郵遞員,恐怕是全日本最忙的人。
而且為了防止賀年卡投寄滯塞,每逢元旦,郵局還要格外聘請大批零時工幫忙做賀年卡分揀以及投放等工作。曾經看到過一個數據統計說:“日本郵政”發行的賀年卡數量,最高峰是在2003年,這年發行了44億5936萬張。之后,隨著社交網絡發達以及電子賀年卡的流行,“日本郵政”發行的紙質賀年卡也逐年減少。但盡管如此,2025年“日本郵政”的賀年卡發行量仍然達到10億7000萬張。這其中還不包括普通家庭自制的手工賀年卡。
“日本郵政”發行的賀年卡(圖|維基百科)
例如我們家,20多年來至今一直都有自制賀年卡的習慣。以至于每年年底元旦來臨之前,家中的打印機一直忙碌不停。而家中對于制作賀年卡最為積極的,是小朋友mii同學。從5歲多開始,mii同學還在日本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和她的小伙伴們之間互換賀年卡了。5歲左右的小孩子,還不太會寫漢字,但是會畫畫,會寫日文假名。于是,模仿大人們的樣子,在買來的空白賀年卡上繪上自己的手工畫,又歪歪斜斜地用假名寫上地址,再自己踮起腳尖投寄到郵筒里去。
mii同學自制的賀卡
還記得mii同學在幼兒園時第一次寄出了大概是4張還是5張自己的手繪賀年卡,也同時收到了來自小伙伴們相同張數的、同樣是手繪的賀卡回復。之后隨著年年成長,寄出和收到的賀年卡也逐年增多,小學6年級那年,mii同學整整手繪了30多張賀年卡,每一張的繪畫和祝福文字都不一樣,每一張都屬于獨一無二的存在。mii同學愛畫畫,一年一度的賀年卡,是她展現畫工的大好時候。因此,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從小學到中學、高中,直至大學,至今mii同學寄出的賀年卡,都是自己動手精心設計繪制的。
mii同學自制的賀卡
一個小學生,在元旦期間寄出或收到30多張左右的賀年卡,這并不是個特別現象,而是一個普遍數字。因為有統計數據說:即使是網絡和郵件如此發達的現在,每年元旦前后,日本人依舊一個人平均要郵寄出大約35張左右的賀年卡。而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繪畫愛好者們的手繪自制賀卡。
雖然在社交網絡繁榮的當下,只須反復拷貝與反復粘貼,就可以輕松送出祝福,但對于講究人與人之間的“絆”(羈絆)這一傳統的人們而言,輕松,在意味著便捷的同時,也意味著缺乏份量的情感。與反復拷貝反復粘貼的電子卡相比,一張自制的手繪賀年卡,是新舊交替之際,重溫昔日情誼的具像化。一筆一劃之間,除了祝福,還暗含著期盼。因為,不久之后,在自家大門前的郵箱里,你應該會收到同樣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新年回賀,帶著手指摩擦紙張的余溫,如舊時一樣向你發出問候:
“お久しぶりです。お元気ですか?!?/p>
“好久不見,你好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 一覽扶桑(I d:sjcff2016 ) ,作者 唐辛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完 -
走在路上
發現生活的美好
每周一三五17:00
我們一起出發
▼ 精 選 好 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