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肥胖是指身體中的脂肪積累過多,導致身體的體質量超過了正常的范圍。目前的研究顯示,肥胖可引發多種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并逐漸成為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肥胖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并且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因此,防治肥胖病是當今社會亟需重視的問題。在現有的減肥方法中,大家普遍采取飲食控制和運動減肥,但由于大部分患者采取盲目、不科學的節食和暴力運動方式以及個人的意志力薄弱等問題,因而極易造成減肥失敗;藥物減肥雖然療效顯著,但其不良反應卻不容忽視,因此在臨床上采取中醫穴位刺激減肥已被廣泛應用。穴位埋線作為一種安全、簡便、快捷的減肥方法,適應了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廣大肥胖患者的歡迎。
粟龍教授從事針灸臨床工作數十年,尤擅苗醫火針療法治療單純性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粟師認為肥胖多因正虛邪犯,陰陽失衡,痰濕偏勝,再因當世之人多食肥甘厚味,喜寐少動,聚脂成膏而積于皮膚腠理之間。粟龍教授結合多年的臨床體會,依據傳統針灸特點,把握整體觀念,講究辨證論治,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從根源上探求肥胖的治療方法。提出了苗醫火針療法與飲食運動雙向管理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得到廣大患者一致好評。筆者有幸跟師粟龍教授學習,受益頗豐,現就此結合醫案,將其經驗歸納整理如下,以期對臨床治療單純性肥胖病有所補益。
1.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肥胖主要由于年老體弱、飲食不節、缺乏運動、先天稟賦不足、七情過度、脾胃失調等多種致病因素長期相互作用、虛實夾雜而致機體氣血陰陽紊亂,正虛邪湊發為肥胖。其本在脾,與心肺的功能失調、肝失疏泄及腎之陽氣虛衰有密切關系。本病病機多為虛實夾雜,陽氣偏衰,痰濕偏盛。初期過食肥甘厚味,超過肺、脾、腎的運化輸布能力,致使膏脂化痰為濁,濕濁化熱,胃熱滯脾,土壅木郁,形成肥胖,多表現為肝失疏泄、氣滯血瘀之象;隨著病情發展,由脾及腎,腎陽虛衰,失于化氣行水,而致水濕內停,成痰化飲,滯于經絡,溢于肌膚,使肥胖加重;肥胖日久,病理產物堆積,阻滯氣血經脈,可出現陰虛內熱,氣滯血瘀,痰濕壅盛之象。極度肥胖者常可引發糖尿病、痛風、關節炎、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以及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難經·六十七難》云:“五藏募在陰,而俞在陽。”募穴者為五臟六腑之氣在胸腹聚集之所。粟師立足臨床、博古參今,認為肥胖之疾多為六腑氣運不暢,輸泄失常,聚脂成膏,壅滯日久而成。《難經本義》曰:“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充分表明臟腑之氣與俞募之穴是相互交通,緊密聯系的。“天樞”居人體陰陽升降之中,為升清降濁之樞紐,具有健脾胃、調胃腸的功效。“中脘”靠近脾,位于胃部,是胃的募穴,具有健脾利水,調理腸胃的作用。“氣海”別名脖胦、下盲、下氣海,屬任脈,肓之原穴,為人體先天元氣聚會之處,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譽稱,具有利下焦、補元氣、行氣散滯之功效;“關元”穴同樣也為募穴,小腸募于“關元”,《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的作用,在接受、吸收五谷精華的同時,將食物中的糟粕下輸于大腸,是脾主運化和升清的重要體現。故而選取大腸之募天樞,以升清降濁,調胃腸之樞機;小腸之募關元,以泌別清濁,受盛化物;胃之募中脘,以納運水谷,轉輸精微;合而為主穴。以期調和臟腑,交通氣血,作為臨床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的主穴。
取穴:(1)主穴:中脘、天樞(雙)、氣海、關元;配穴:下脘、水道(雙)、大橫(雙)、帶脈(雙)、歸來(雙)。(2)隨證加減:肝陽上亢配陽陵泉、三陰交;脾腎兩虛配腎俞、脾俞;胃熱濕阻配上巨虛、內庭;局部阿是穴。
典型病例
唐某,女,19 歲。2023 年11 月7 日初診。自述體重數年來逐漸增加,近半年來增長5kg,伴心煩頭昏,四肢沉重,胃脘嘈雜,脘腹脹滿,大便粘滯不暢。平日多食易饑,尤喜肥甘辛辣之味。舌紅苔黃、邊有齒痕,脈滑數。查體:體重93.9kg,體質量指數(MBI)35.8kg/m2,基礎代謝值1738Kcal,體脂率39.8%,內脂16。診斷為胃熱濕阻型肥胖。粟師治以健脾和胃,清熱化濕之法。處方:中脘,天樞,氣海,關元,帶脈穴。
吉某,女,文員,25 歲。2020 年11 月7 日初診。自述體重數年來逐漸增加,近半年來增長5kg,伴心煩頭昏,四肢沉重,胃脘嘈雜,脘腹脹滿,大便粘滯不暢。平日多食易饑,尤喜肥甘辛辣之味。舌紅苔黃、邊有齒痕,脈滑數。查體:體重93.9kg,體質量指數(MBI)35.8kg·m2,基礎代謝值1738Kcal,體脂率39.8%,內脂16。診斷為胃熱濕阻型肥胖,粟師治以健脾和胃,清熱化濕之法。處方:以腹四針為主穴,配以水道(雙)、大橫(雙)、太沖(雙)、氣海、中極、上巨虛、三陰交。常規消毒后對以上諸穴進行穴位埋線操作,術后粟師囑其進行飲食管理和適量的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鍛煉。
常規消毒后對以上諸穴進行火針操作,術后粟龍囑其進行飲食管理和適量的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鍛煉。
2023 年12 月2 日二診:自述2 周來減重4.6kg,心煩頭昏消失,胃脘嘈雜,脘腹脹滿減輕,二便調和。舌淡紅苔膩,脈滑。查體:體重89.3kg,體質量指數(MBI)34.5kg/m2,基礎代謝值1677Kcal,體脂率38.6%,內脂14。效不更方,繼續進行火針治療,術后依然囑其堅持飲食管理和有氧運動。
余后隨訪患者體重下降6kg,體重總下降10.6kg余癥皆除,囑其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運動,定期復診。
天之本充沛,不宜過食補益之味。然此患長期飲食不節,喜甘肥而少勞,過度攝取水谷精微而致脾胃納運失司,膏脂堆積,痰濕雍滯,阻滯經脈,漸而后天失養,正氣耗損,發而為疾。觀其病候,此患外則形體臃盛,內則腹脹腹滿、頭昏肢重,脈滑苔膩,加之體格檢查MBI:34.5kg·m-2,故而粟師診斷其為肥胖之疾。
粟龍教授依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該患之疾與多年生活飲食方式有密切關系,一般治療方法不宜根除,需多種療法長期相互結合治療。因而采取苗醫火針與飲食運動雙向管理的治療方法,一則針刺腧穴依據傳統的腧穴理論,調和患者脾胃,通腑瀉熱,化濕導滯,行氣利水,以期扶助正氣,祛邪達表,加之穴位埋線增大刺激強度,延長治療周期;二則采取飲食運動雙向管理的綜合防治措施,從源頭上把控該患的病因,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減少熱量的攝入,配合有氧運動以化膏脂之積。二法相輔相成,標本兼治,故而一診則效大顯,患者減重明顯,伴隨癥狀基本消失,但因其疾甚久,脾胃有損,正氣不足,痰濕難化,所以二診加以陰陵泉、胃俞、脾俞、豐隆四穴來清化痰濕,鞏固正氣,充養后天之本。二診余后,病人體重無反彈,余癥悉除,粟龍教授強調患者要進行終身的綜合防治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方式才是牢固之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