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他在萬里之外的非洲創業,他的員工大多是贊比亞人,他改變了贊比亞當地400多個家庭的命運,當地人稱他為“部落之子”。這個贏得了在贊比亞對外國人最高認可的人是誰?他就是“一帶一路”的踐行者,來自福建廈門的葉世鵬。
決心走出去,劍指贊比亞
2017年3月,葉世鵬從消防部隊轉業后,拿著妻子的積蓄加入廈門的一家公司,成了大股東,并擔任總裁一職。誰能料到葉世鵬一上任,就砍掉公司多個盈利的項目,重點發展非洲的家具生意,而這個生意在當時已連續虧損了三年。
在非洲這塊大陸的中南部,有一個內陸國家——贊比亞。贊比亞是農業大國,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木薯、小麥等。在林區生活的贊比亞人世代以伐木為生。
葉世鵬看準了贊比亞的小巴花木材品質好,以及非洲木材生意近年來市場走俏的趨勢。而且他也覺得,“一帶一路”的倡議,不僅為華人海外創業帶來了更多機遇,而且更是走出國門、大展拳腳的好時機。葉世鵬說干就干,他不顧眾人的反對,以及語言和文化上差異,鐵了心來到了非洲贊比亞。
因地制宜 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非洲的深山老林雖然神秘,但卻危機重重,再加上醫療條件不佳,搞不好就會有喪命的危險,很少有中國商人敢進叢林。然而葉世鵬一到贊比亞就一頭扎進了深山老林。葉世鵬冒險進山,原于公司過去3年來一直頭疼的大難題,就是原木的采購成本太高,一立方米的原木價格要折合人民幣2200元。葉世鵬此番進山就是為了尋找能夠讓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原材料和供貨商。
盡管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為了能順利敲下供貨商,葉世鵬用手機播放公司的宣傳視頻,讓對方了解自己公司的實力。之后,他又承諾供貨商,只要把木材運到公司,質量符合標準,他會當場現金結算。葉世鵬從林區回來后,不到一個星期,就有60多個一手供貨商主動送貨上門,而且一立方米原木的采購成本比之前降低了400元左右。
成本降低了盈利增加了,葉世鵬卻并沒有滿足。由于贊比亞當地的技術手段和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對木材的利用率只有不到45%,制造家具過程中更是剩下大量的邊角料,這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這些看起來不值錢的廢料成了葉世鵬眼中的寶貝。他把這些邊角料收集起來,做成了拼接家具在贊比亞當地市場銷售。拼接家具成本低,售價能降低三分之二。因為物美價廉,深得贊比亞消費者喜愛。
2018年5月底,葉世鵬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召開了新產品發布會,餐桌、椅子等十幾款產品驚艷亮相,當場簽下的訂單,折合人民幣1100多萬元。
“兩步走”提高效率 造福一方百姓
銷量增加了,葉世鵬公司的規模也在擴大,現在他的公司有450名贊比亞員工,分別來自馬寧加部落、索利部落、倫杰部落等十多個部落。在非洲當地,由于文化氛圍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本地人喜歡不急不燥的生活節奏,加班趕工是不可能的,那要怎么提高工作效率呢?
其實,工作效率歸根到底就是“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工作效率也就不在話下了。葉世鵬想出了“兩步走”的方法。攻人先攻心,這第一步就是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消除彼此因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的隔閡。民以食為天,葉世鵬決定先從吃上入手。葉世鵬每天在員工食堂跟當地的員工一起吃著西瑪聊著天,雖然這種非洲傳統的食物吃的時候得下手抓,還不合胃口,但葉世鵬逼著自己每天吃頓頓吃。也就是這股狠勁兒拉近了葉世鵬和當地員工的距離。第二步,就是要充分調動起工人們干活的積極性。以前工人干活是固定工資,干多干少一個樣,而葉世鵬實行績效工資,誰的技術好,出活量大,誰掙得工資就多。這樣一來,當地的員工干活積極性就上來了,他們開始愿意學習技術,愿意多干活。一個月在員工不變的情況下,產值增加了200萬元。
來源: 直通三農經濟
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