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底,我隨本會安排拜訪了百歲老人,隨后我又拜年了五位老人。意在有二: 一是助力社會孝老敬老,二是芝焚蕙嘆,我們如何“善終”?這不全是公私摻半吧。我們民族已進入老齡社會,長壽者多了,可善終并非人人皆是。痛苦狀、可憐狀、悲催狀、無奈狀讓人揪心、痛心、愧疚之心。去年底我又拜年了仍高壽的幾位老人,感受頗深。前面五位老人三種情況:
97歲的老師,于去年暑期安然走了: 前年的狀況雖臥床,無病狀,流食類養命,聲如洪鐘,思維活躍,交談自如,眼前過往,歷歷清晰。到去年中葉,咽喉神經失常,難以下咽,而在無痛中走了。這可以說是“善終”吧。老師的善終,拿得起放得下,心順隱忍,隨遇而安。
第二位前輩,比老師小五歲,在社會上獨占一角,在某領域,人生多半,叱咤風云,養就了一把手性格,一旦落入敬老院,很不適應牢籠似的被“拘役”,心中忿忿不平,情緒漸漸損傷了健康,我每拜年一次,見他衰弱一個層次,從體力不支持行走與站立,到不認人與說話不清、大小便不可自持。特別是此次讓我心傷:臥床掛著液體,雙眼閉著再也睜不起來,呼哧呼哧喘氣,嘴合攏不上,我們仨輪流呼喚,他無反應;可也有幾陣呼喚。
他能“啊一一”或“嗯”兩聲,床頭桌上放有小半碗糊糊,護理說,咽不了兩口,就“噗嗤噗嗤”噴了出來。看來并不是毫無氣力,好像在對抗著什么;護理還講,有時憤怒吼幾聲,也不知對啥不滿意。人活到此狀,他是一種痛苦,子女親朋好友也在煎熬中傷痛。此位是我的奠基者,放不下在職時的“性格”,不能此一時彼一時,永遠活在風光中而不能收斂,傷心傷身也苦了膝下之人。
還有兩位老師:
2004年因血液病搶救過來,而抱病在家,這也是我恩師。迄今20年熬過來了。我見到老師,卡在椅子與餐桌的空間內,師母正在喂飯,小半碗混合粥: 奶粉、蘋果、牛肉、硬塊食物攪在一起粉碎成糊糊狀,脖子上挎著一只圍裙,嘴下還圍著一塊布巾,接著嘴里溢出來的飯汁;圍裙上一個兜兜,裝著餐巾紙,老師還可掏出來擦嘴,餐桌上還放著一個抽紙包,他擦不凈時,師母就幫他擦。我只交流了幾句,因為一說話,喂到口里的飯就涌了出來。可老師認人,能說出前天來看他的學生姓名,還能準確說出自己的年齡: 過了年就83歲了。病20年了,我每年都來“見證”老師的壽命狀態。老師溫文爾雅,在職時與世無爭,靈活而不犟勁兒,就當下還能隨遇而安而不自棄,忍耐是福。
另一位老師90歲了,去年暑期我那位96歲老師病逝停喪的五天內,他頭天吊喪,第五天時火化墓地安葬,全參與了,中午一張餐桌上九位老少學生人人敬酒,他還喝了2兩。拜年去他家,他還接我到巷口。拉著我的手進屋,促膝交談半小時多,我的高中生涯,我的工作情況,都是在他面前,對我厚愛有加,如數家珍。身體很好,這幾天腿有點疼一一因為騎車在十字路口躲車不及,甩下來,也沒骨傷,現在走路還挺有勁兒。送我出門兒,讓我轉告學友他很健康,大家勿念。老師的最大的健康“經”就是一輩子不生氣。
還有兩位連續數年拜訪的老母親。一位“奔九”之家慈,另一位是九十三歲之賢淑。共同特征:女性壽命規律上超男性,生性和藹和氣和順,苦難放得下,波折任自然,善惡有分寸,一切看得開……她們都構建了自己和諧的家庭,和睦的鄰里,和悅的社會關系,才構筑了和美的人生。觸動我心的是那93歲慈母,見面我問:“我是誰”,你不是“王瑞喜”?我故意問:“老嬸的多大年齡了?”“92,過年93。” “去年拜年我說了,明年我還來拜年,您可要等著我。您說‘中’ 。今年我還說,明年還來拜年,您還要等著我。我要十年、二十年都來給您拜年,您可要記著呀!” 老嬸嬸笑著說:“中。明年我就搬xxxx去了,你可先打個電話。” 保姆說:“看來,今年身體比去年還好。”你說這拜年開心不開心!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拜老是孝老、敬老的延續。《郭文斌解讀弟子規》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終拓展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個人品德達到“去自我”“去自私”的境界,只有這樣,大同社會才有可能實現。
吾輩凡俗之人,大事做不來,小事努力做。人,學有榜樣,活有目標,修德養性,老師在前,長輩可鑒,若有“好德”,“善終”何愁!
2025年1月30日(正月初二)河南安陽王瑞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