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周,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公布了 2023-2024 學年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升學不再吃香。2024年,五所名校本科生選擇海外升學的比例,要低于2019年。這意味著,更多學生選擇留在國內深造。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國留學熱持續升溫,海歸一度變成“香餑餑”。這種現象對于培養頂尖創新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人留學歸來報效祖國,有人選擇在海外就業,這都是正常現象。有關名校畢業生“80%出國留學”“80%出國不歸”等傳言,相關高校予以辟謠。
過去出國留學比較吃香,有其歷史淵源和復雜成因;如今國內名校本科生選擇海外升學的比例降低——即留學不再吃香,原因值得探究。以北大為例,其本科生選擇境外深造的比例從2019年的25.3%降至2024年的18.4%,少了208個人。這一降幅與疫情有關,更與出國留學回報率降低、海歸光環褪等因素有關。
可以說,在名校本科生眼里“留學不再吃香”具有風向標效應,即很多國內普通高校畢業生也會參考、效仿,將出國“留學夢”改為國內深造。因為在“留學不再吃香”的背后,從個體觀念到國內外形勢,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當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和家長開始看清形勢、回歸理性,曾經的出國留學熱潮必然逐漸降溫。
“經濟理性”是首要原因。一般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是要看“產出”的。但實例表明,不少家庭為孩子出國留學是“高投入,低回報”。如,杭州一女生6年花了200萬元出國留學,回國工作底薪只有2000元;有人在出國前月薪8000元,留學兩年花了40萬元,回國后月薪僅6000元。這些案例均引起了熱議。
相關調查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3 海外留學人才就業發展報告》顯示,海外留學人群的實際平均年薪在2020年為26.82萬元,2022年降到24.41萬元,2023年上半年僅為20.45萬元。2017年就有媒體調查50位海歸顯示,僅有10%的海歸表示對現狀滿意。有這些前車之鑒,其他名校本科生自然會理性起來。
“用工理性”也是個原因。從用工單位角度來說,過去將職工中的海歸比例作為炫耀資本、競爭資本,但如今很多用工單位更務實,喜歡選擇適合自己的員工,對海歸人才不再那么狂熱。這背后,是國內高等教育質量與國外差距不斷縮小,是國內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接近甚至超越國外,就沒必要到海外開闊眼界。
此外,某些國家頻繁發生校園槍擊案、有的國家對中國留學生入境進行無端盤查以及疫情帶來的問題等,都讓不少學生和家長對出國留學的安全性和不確定性心存疑慮。反觀在國內深造的學生,不僅安全性、確定性很明顯,而且對孩子教育的投入與回報相對能接受,就沒有必要遠涉重洋去留學當“冤大頭”了。
當然,究竟是選擇出國留學還是在國內深造,既要看國內外形勢,也要因人而異。當出國留學的不確定性增多,而國內確定性因素多,就應該考慮在國內深造。但如果某些本科生所學專業,國外高校更具優勢,出國留學也是理性選擇。總之,“留學不再吃香”是好現象,彰顯本科生、家長以及用工單位開始理性。
至于多所名校的讀研比例上升,這也是基于多種因素作出的理性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眼下就業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