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述:
隨著AI技術的飛躍式發展,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最近,關于“是否應該在學校里鼓勵或限制AI使用”的辯論再次引發了一場深入的探討。
原文播報:
基于這一議題,2月5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晨間新聞節目,便邀請到了兩位嘉賓分享他們各自的看法。
來自AI教育公司“AI ForEducation”的首席執行官阿曼達·比克斯塔夫 (Amanda Bickerstaff) 主張應支持AI的使用,并通過他們所提倡的“AI素養培訓(AI literacy training)”教會學生負責任地使用工具,而非一味禁止。她指出,AI已滲透至智能手機等日常設備,禁用產生的“禁果效應”更可能適得其反。
而來自新澤西學院(College of New Jersey)的哲學教授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則對此持反對意見:“負責任地使用AI固然重要,但我認為起碼在教室空間內應禁止使用。”他認為AI會導致學生的“思考外包”,不利于學生的思考與學習。在泰勒的哲學課程上,他已要求學生必須手寫作答以培養獨立思維。
背后故事:
這一爭議也并非局限在美國。據財聯社援引麥可思數據報道,中國國內的高校師生幾乎全部都在學習和工作中使用過生成式AI,從未使用過生成式AI的高校師生比例僅為1%。在中國高校,生成式AI的應用已實現普及。因此,關于如何規范使用AI的議題也深受中國教育工作者們的關注。
2024年11月28日,復旦大學正式發布了《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對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撰寫過程中的使用進行了詳細規范。2024年4月,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下發了《關于加強2024年畢業論文(設計)中規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要求學生須明確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還需詳細標注及說明。
此外,包括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等不少高校在內,也紛紛發布通知指出,在審核本科畢業論文時,要專門檢測是否存在利用AI作弊的風險。
關于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使用,支持者強調AI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不可逆趨勢,而反對者則擔憂其動搖學術根基。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肖仰華教授認為,“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具有兩面性,這導致了學界對AI的態度搖擺不定。”
小編短評:
教育界如何看待AI的使用,本質上反映了我們當今社會對日益蓬勃發展的AI技術的態度與縮影。前有ChatGPT一騎當先,今有DeepSeek黑馬橫出,AI發展的浪潮滾滾向前,早已不可逆。禁與用之間,或許答案不在對立,而在如何將AI鍛造成思維的“腳手架”,而非替代思考的“速成劑”——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能駕馭工具的人,而非被工具駕馭的“操作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