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年六月,64歲的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宋仁宗聽到這個消息后,悲傷了許久,除了派人去慰問范仲淹的家人外,他還親自為范仲淹題寫了墓碑碑額,賜謚號為“文正”。
文正,堪稱是君王賜給文臣的最高謚號,很多文人對此夢寐以求,可是歷史上能夠獲得這個謚號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宋仁宗能夠賜給范仲淹這個謚號,顯然除了認可他的道德文章出眾之外,更對他的為人處世十分贊同。
宋仁宗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歷史上,無論是當時還是后世,歷代專家學者也都給予范仲淹極高評價,比如王安石將他譽為“一世之師”,蘇軾稱贊他是“出為名相,處為名賢”,黃庭堅的贊譽更絕:“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是當時名相晏殊、富弼等人都比不上的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為什么能夠贏得這樣高的贊譽?說起來除了他的道德文章之外,為人處世方面更能體現人品。
1、 敢對太后和皇上說“不”
范仲淹為人耿直,歷史資料中記載了很多他敢于直言進諫的故事。其實,除了耿直之外,范仲淹做事還有遠遠超過他人的清醒與公正。
范仲淹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仕途生涯中,范仲淹曾經多次被貶官外放,其中有一次就是因為阻止宋仁宗率領群臣朝拜劉太后,為太后祝壽。
章獻太后劉娥在宋真宗時非常受寵,宋真宗生病時她一度掌控朝政決策大權,宋仁宗即位后她榮升為皇太后,更是把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1029年初冬,年屆六十的劉太后向宋仁宗提出,希望冬至這一天,由宋仁宗率領百官朝拜自己,為自己祝壽。
19歲的宋仁宗由劉太后撫養長大,再加上劉太后把持朝政多年,宋仁宗根本沒有膽量和權力去反對劉太后,所以他就曉諭百官,準備到冬至這一天遵從太后旨意,率領百官對她朝拜。
劉太后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滿朝文武大臣早就習慣了順從劉太后,沒有人敢于提出反對意見,偏偏范仲淹是個例外。范仲淹當即對宋仁宗上書進諫:“您想對太后盡孝,在皇宮里以家人禮叩拜太后就可以了,怎么能率領百官和您一起朝拜呢?這不合規矩!”
光是勸諫阻攔君臣朝拜還不夠,范仲淹另外還做了一件直接惹怒劉太后的事:他向劉太后上書,請求她還政于宋仁宗。
當時,朝廷內外都是奉承和討好劉太后的人,即使宋仁宗這位當事人都不敢對劉太后說一個“不”字,所以,在這種形勢下,無論是阻止朝拜還是請示還政的奏疏,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范仲淹沒有收到任何答復。
不過,對于范仲淹的處置意見卻很快傳達出來:馬上調離京城,派遣到河中府去擔任通判。
范仲淹畫像,圖源網絡
2、總是與眾不同
在被貶出京城之前,范仲淹擔任的是秘閣校理職位,專門負責皇家圖書典籍校勘和整理,這是范仲淹為母親守孝期滿后,由宰相王曾、御史中丞晏殊推薦獲得的職位,結果他只在任一年多,就因為兩封奏疏而被調離。
范仲淹被貶出京城,他本人倒是不大在乎,仍然是該進諫的進諫,該反對的事情照反不誤。
在劉太后當權的形勢下,范仲淹所上奏章中的意見從來都沒有被采納過,不過他反饋的這些信息卻都被年輕的宋仁宗看在眼里,心里想必也對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1033年,劉太后去世,宋仁宗馬上把范仲淹召入京城,任命他為右司諫,專門負責規諫諷諭之事。
宋仁宗畫像,圖源網絡
此時,朝廷大臣中的風氣又和劉太后掌權時大不一樣,尤其明顯的就是對劉太后的評價,很多人紛紛對劉太后提出批評,認為她在很多重大決策上都存在過失,偏偏還是范仲淹提出了不同意見。
范仲淹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墻倒眾人推”,而是對劉太后做出了十分客觀的評價,他勸諫說道:“太后接受先帝的遺命,撫養教導陛下十幾年時間,即使有小的過錯也不應該總是被提起,而應該適當掩飾,以成全太后的美德。”
宋仁宗采納了范仲淹的意見,他詔令群臣,從此不許再議論劉太后的是非過錯,朝廷這種不良風氣才終于得以扭轉。
范仲淹書法,圖源網絡
結語
只有經歷過世事的人才會明白,范仲淹這些做法到底有多么可貴!我們常常處身于各種不同環境,經常會看到人們盲目跟風,跟風的目標并不見得有多么正確,更多的往往是個人利益驅使。這種情況下,即使保持獨立而清醒的思考都已經非常難得,如果再大膽地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從根本上制止這種不良跟風,那就不僅需要出眾的智慧,還要有過人的膽氣。
范仲淹顯然就擁有這種智慧與膽氣,無論是宋仁宗還是后人給他的那些極高評價他都當之無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