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開始后,我軍加快了野戰主力部隊的組建與整合工作。
到1947年上半年,各大野戰軍已基本組建成型,并分別轄有若干主力縱隊;當然,由于各大戰略區的情況不同,因此野戰部隊的實力狀況也有所區別。
當時,野戰主力最多的是華東野戰軍;華野誕生時,統計第1到第10縱隊(缺第5縱隊)加上特種兵縱隊的總兵力,就達到了27萬余人。
以這個兵力數計,除去特種兵縱隊外,華野的9個步兵縱隊平均有將近3萬人,這在當時算比較充實的。
也正是在相對充實的實力數之下,到1947年5月,華野方能集中兵力在國民黨軍的主力集群中,分割包圍并殲滅了其頭等主力——整編第74師,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大勝。
那么在孟良崮戰役的同期,當時的東北我軍野戰縱隊又能有多少兵力呢?
關于這個問題,倒還真有詳盡的歷史資料。
在1947年5月6日時,東北我軍詳細上報了全區的兵力狀況;其中野戰主力將近23.8萬人(含總部和炮兵),軍區武裝約22.5萬人。
以野戰主力的兵力數計,東北我軍略少于華東野戰軍。
不過當時的東北我軍組建的步兵縱隊數量并不多,只有第1縱隊、第2縱隊、第3縱隊、第4縱隊、第6縱隊等5個野戰縱隊。
大家乍一看這個總兵力數以及野戰步兵縱隊數,可能會覺得東北我軍當時的一個步兵縱隊就能有4萬余人,其實則不然。
因為東北我軍的野戰部隊除了這些步兵縱隊外,還有相當多的獨立師、旅單位;以具體數量計,尚有9個獨立師、4個旅、2個保安旅,這些獨立師、旅均為三團制,后續均改編為新的野戰縱隊。
所以以當時的情況而計,考慮到這些獨立師、旅的存在,東北我軍已經編成的野戰步兵縱隊,便不可能有4萬人以上的兵力了。
具體來說:
第1縱隊當時的兵力數為33347人,下轄第1師、第2師和第3師,部隊前身主要是山東八路軍第1師、第2師和濱海支隊,該縱隊為東北我軍兵力最多的一個縱隊。
以此兵力數計,除了縱隊機關和直屬隊外,其下屬的步兵師約有10000人左右的兵力,這在當時的我軍中屬于最充實的。
第2縱隊當時的兵力數為27315人,下轄第4師、第5師和第6師,部隊前身主要是新四軍第3師第8旅、第10旅和獨立旅,該縱隊兵力數在東北各縱隊中可排第三名。
以該縱隊當時的兵力數計,除去縱隊直屬隊外,每個師大約有8000人左右,屬于比較充實的類別。
第3縱隊當時的兵力數為20326人,下轄第7師、第8師和第9師,部隊前身主要是山東八路軍第3師、警備第3旅和冀東部隊到東北后擴編的第21旅、第23旅。
該縱隊的兵力數很顯然不算多,除去縱隊機關和直屬隊外,每個師的兵力平均就只有五六千人,這在當時是不算充實的,主要跟南滿地區的作戰形勢更為嚴峻有關。
第4縱隊當時的兵力數為20965人,下轄第10師、第11師和第12師,部隊前身主要是山東八路軍第5師主力和第6師。
該縱隊的情況與第3縱隊大致相同。
第6縱隊當時的兵力數為27956人,下轄第16師、第17師、第18師,部隊前身主要是新四軍第3師第7旅以及山東八路軍第7師、渤海獨立師和冀東部隊到東北后擴編的第19旅。
該縱隊的兵力數略多于第2縱隊,居于東北各縱隊中的第二名;其基本情況跟第2縱隊差不多,也是除了縱隊機關和直屬隊外,平均每個師能有8000人左右。
從以上東北我軍已經編成的5個縱隊的情況來看,到1947年5月時,各縱隊的兵力數量其實還不算太充實。
但隨著此后幾大攻勢的進行,以及此后東北我軍將大量補充團充實部隊,主力縱隊的兵力數迅速增加,每個師有12000人,每個縱隊超過40000人已經不算稀奇。
除了上述的幾大縱隊外,東野陸續組建新的縱隊,并再度新編大量的獨立師。
因此到一年多之后的遼沈戰役時,東北我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人,其中野戰主力約70萬人,基本是先前野戰兵力的大約三倍;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實力為前提,我軍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大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