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了毛病
2017年9月,滕先生忽覺右上腹疼痛,后發現有黑便,因年輕時身強體壯,故沒有太在意。直到吃不下飯,去醫院檢查后,病理報告顯示:彌漫性浸潤性胃癌。
“癌”這件事,在滕先生看來,不過是硬著頭皮過“獨木橋”。“手術+化療”一股腦用上,癌沒控制住,人先垮了。
這時,滕先生的同事及夫人于女士(也是筆者的一位晚期卵巢癌的老患者),跟滕先生說:老滕,化療再做人就完了,要去看中醫!
要把“活下去”放在第一位
初見滕先生,他年齡不小(65歲上下),瘦弱、憔悴,頗有些手足無措。
病理是比較復雜的胃癌晚期,其中腺癌占40%,鱗癌占60%,加之患者體質纖弱,又有多個淋巴轉移,按照常規治法,控制較為困難,但并非山窮水盡。
觀其履歷,滕先生是位理性患者,來時也做足了功課,便開導他:
別光盯著指標,活下去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好好綜合調整,完全有信心幫他走出來。
筆者要求他停止全身化療,僅配合口服藥,且隨時根據情況調整劑量,同時用中醫藥進行調理和糾治,三個月復診一次。
八九個月后,滕先生體力完全恢復,開始長胖,人也開始煥發生機。2020年的一次復診,他的影像學、功能學等各項檢查及臨床癥狀均非常理想,故筆者告訴他:恭喜你,你安全了!
“中西”選擇,需要智慧
作為一名中醫,就應該完全排斥西醫,不用西藥?
筆者非但不贊同,還常要患者搞明白一件事——什么時候依靠中醫,什么時候依靠西醫。
比方說,當發現病灶需要切除、需要化療時,就必須依靠西醫、西藥;術后、化療后身體極其虛弱,這時西醫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只能告訴患者要多吃高蛋白食物,這時就需要中醫調理,增強免疫力,助病人康復。
因此,筆者對滕先生的要求便是:化療,還是要繼續做,但只能通過口服化療藥物(替吉奧,副作用比靜脈化療小很多),同時用中藥輔助調理。在幫助滕先生提升抗癌力,圍剿癌細胞的同時,讓他強壯起來,讓他吃得下飯,睡得著覺。
性格“優化”,至關重要
除了用藥,胃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的一大細節問題:性格的“優化”。根據筆者多年經驗(也有臨床研究證實),總結出胃癌可分為兩大類:
其一,20-30歲(或40歲前后),往往飲食、生活習慣不當;
其二,就是長期壓力導致。
心身醫學強調“胃是情緒的晴雨表”,胃在長期重壓下很容易出現病變。這往往又表現出兩大類癥狀特點:第一,為人嚴謹,處事認真,凡事追求完美;第二,不善言辭,不能及時發泄情緒,什么事都藏在心里。
滕先生明顯屬于前一類型者,故筆者反復提醒他放平心態、學會從容。并婉轉地提醒其家屬在患者康復中意義非凡,應學會包容,并借機開導。
只有周遭環境放松,不時釋放壓力,加以飲食調整,改善行為應對方式,才能促進患者更好地走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