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地名
作者:地名助手
引言:
地理標志無法脫離特定區域而存在,其所蘊含的人文因素,投射著強烈的群眾情感,因此文旅資源的開發既有利于保護地域文旅資源,又有助于地理標志產品溢價,推動產業的發展。溫州地理標志資源豐富,但文旅跨界融合仍在探索階段。挖掘溫州地理標志文化旅游屬性,對提升產品知名度,增加產品收益,促進對外輸出有著重要意義。
摘要:
地理標志作為一種自然環境與人文因素相結合的產物,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對提高地理標志產品價值、豐富文化內涵有著重要作用。
文章分析溫州地理標志文旅資源的現狀,根據溫州地理標志不同類型探索地理標志與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并提出對策建議。
溫州地理標志資源的
文化旅游屬性
溫州地理標志的文化屬性
溫州的地理標志以農產品為主,農產品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價值。以“泰順三杯香”為例,其蘊含的文化屬性可細分為兩部分。一是本身附著的文化資源。[1]例如,“泰順三杯香”中的“三杯”的由來。“三盞留香君細品,葉碧湯清,輕呷舒心沁。”茶水清鮮甘爽,香濃味醇,經久耐泡,三杯猶留余香,故名“三杯香”。再如,泰順的茶文化。泰順的產茶歷史悠久,崇禎六年,《泰順縣志》就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竅獨佳”的記載。還有,泰順與茶相關的民俗文化,例如泡茶講究的“八格碗”,端給意中人的“頭杯茶”等等,都是泰順文化傳播很好的載體。二是其所展現的獨特加工技術。泰順三杯香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手工制茶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技藝的傳承性,有顯著的文化特征,通過向消費者展示獨特的加工技術和技巧,能夠幫助其了解產品,進而產生對產品品質的信任,建立起屬于產品的文化形象,從而反哺產品產業的發展。
溫州地理標志的旅游屬性
按照現有研究,旅游資源的本質主要體現在吸引性、經濟性和社會生態效益等方面,即旅游資源對游客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或能夠激發游客的是旅游動機,能為旅游業所利用,并由此產生經濟價值。溫州地理標志資源的旅游屬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泰順三杯香”,泰順現有有茶園面積8.6萬畝,分布范圍覆蓋全縣19個鄉鎮205個村(場)。建設浙江省“五園創建”生態茶園示范基地4個,縣級生態茶園示范基地10個。泰順東溪鄉設有“采茶舞曲紀念館”、茶博園、萬畝茶園、浙南白茶園、泰順茶館等與茶相關的景點可供游覽。除“泰順三杯香”外,“溫州大黃魚”近年來也開始注重“漁”“旅”的融合,結合海島旅游與漁業產業的雙優勢,依托漁業風情帶和漁旅平臺雙載體,通過海釣休閑、親子游園、海上餐飲、捕撈體驗、環島游等活動,打造養殖產業新業態、海島旅游新體驗、漁村建設新風貌。
溫州地理標志資源
文旅融合的路徑設計
溫州地理標志涵蓋了蔬菜、水果、糧食、藥材、茶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地理標志其文旅融合的路徑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對于地理標志與文旅融合的路徑,也根據地理標志的類型展開分類討論。
茶類
溫州茶類地理標志主要有“永嘉烏牛早”“泰順三杯香”“蒼南翠龍茶 ”等,分別位于永嘉縣、泰順縣和蒼南縣。茶類地理標志文旅的開發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觀光型。以游客觀賞為主,以茶葉種植園區的自然風光如“梯田”等美景吸引游客,例如泰順萬排茶園中設置了游步棧道,供游客拍攝打卡或登高俯瞰茶園全景,通過親臨種植環境增加游客對產品的了解和信賴;二是體驗型,是以“采茶、制茶、品茶”為主的交互模式[2],游客化作茶農親自體驗茶葉的采摘和制作,學習茶葉采制工藝,同時通過品茶直接感受茶葉的品質。依托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重點打造茶文化旅游區、茶文化博
物館,設計茶園風情游、生態游及時下熱門的康養研學游等等。
果蔬類
溫州水果、蔬菜資源豐富,挖掘茶類地理標志的文化屬性常常從歷史著手,果蔬類往往缺乏足夠支撐的歷史積淀,但可以通過塑造文化標識、打造文化形象的方式呈現。果蔬類地理標志旅游屬性的開發同樣可分為觀光型和體驗型兩類。觀光型以具有觀賞價值的作物為主,例如在作物開花季開展賞花活動等。體驗型則有傳統的采摘體驗、農家樂和時下熱門的“游學”等。[2]以“文成楊梅”為例,文成楊梅是浙江省內成熟時間最早、下市時間最晚的楊梅產區,錯開了其他地區的楊梅成熟高峰期。這種錯峰優勢雖然能夠搶占市場先機,但根據調研,由于存在著供應鏈過長、保鮮期短、外運困難等問題及本土副產品加工缺乏(將未達品質的小果制作成“楊梅干”等副食品)等情況,文成楊梅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楊梅滯銷和浪費,產業發展一直受到限制。若將文成楊梅與旅游發展相結合,打造觀光、采摘、購果于一體的旅游路線,將很大程度上緩解這種情況。
水產類
溫州水產類地理標志以“溫州大黃魚”為主,前已經通過推出大黃魚海釣活動、發展海島風情游,逐步走上一條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綠色富民發展之路。水產類地理標志的旅游開發模式以體驗類為主,讓游客親歷親為、參與其中、體驗樂趣。在挖掘溫州大黃魚等水產類地理標志的旅游資源屬性時,不應受“魚”本身的文化和生長環境為限制,而應與周邊水域景觀相結合,打造以垂釣、品魚與觀光相結合的特色旅游路線,將水產品地理標志發展成為諸如“海島行”等旅游路線的重要一環,創意活化其旅游價值,從而帶動產業的發展。
推動溫州地理標志文旅
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開展地理標志文旅資源普查 建議根據相關部門職能,建立地理標志文旅資源開發聯席機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地理標志文旅資源的普查,通過對各區域地理標志自然條件、生態環境、人文歷史、文旅基礎設施等情況的摸底調查[3] ,綜合評估其文旅資源開發的條件,根據潛力開展開發和保護工作。
暢通地理標志文旅資源要素流通
地理標志文旅資源的開發面臨著資源如何優化配置等問題,其所蘊含的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其區別于其他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特色和優勢。政府部門擁有相對豐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整合能力,可促進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的合作,建議政府部門引導地理標志文旅資源開發,暢通要素流動,進一步促進地理標志文旅資源與旅游產業的良性結合,有意識地挖掘地理標志深層內涵,并將其列入工作計劃。
以大數據為路徑強化地理標志文旅資源牌智慧化宣傳 品牌的建設固然重在其品質,但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被人們所熟知、認可的程度都會影響到品牌力度。[4]要以地理標志文旅資源為重點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抖音”等融媒體平臺,構建多元化的新媒體推廣矩陣,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地理標志文旅資源相關宣傳活動,利用大數據營銷的精準化和智能化特點,分時段分對象分區域投放相關宣傳信息,有效提高宣傳的實效性、增強消費者的黏度,以提升地理標志影響力。
結束語
溫州的地理標志分布于各縣級行政區,依托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發展空間巨大。對地理標志的運用和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產品銷售等表層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度挖掘區域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等特點并加以創新運用,創造出更多吸引點,達到地理標志充分利用和旅游業發展、區域文化傳承等多贏的目的。
【本文為基金項目:2023年度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課題: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成果“共同富裕背景下溫州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路徑研究”(23WSK175YBM)】
【作者簡介】
陳雯雯(1996-),女,漢,浙江省溫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參考文獻:
[1] 喬瑜.顛覆式創新視角下地理標志的文化價值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8):164-165+345.
[2] 張亞林.威海地標農產品賦能鄉村振興[J].農業知識,2024,(03):7-9.
[3]劉法權.旅游視角下河南省地理標志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鄉村科技,2022,13(21)
:40-43.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2.21.014.
[4]孔瓔紅,蘇悅娟,王政武.地理標志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35)
:87-91.DOI: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6.35.021.
[5]謝騰歐.萬源富硒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建設的困境及原因[J].福建茶葉,2024,46(03):133-13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