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首個大型商業化應用項目落地——吉利汽車宣布與DeepSeek進行深度融合,力圖將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行業做商業化應用落地。吉利找的應用方向是:智能交互——通過人工智能為用戶提供更智能的車輛控制、主動對話與售后服務。
憑借更低的研發成本與應用門檻,DeepSeek的出現及火爆,為市場開啟了人工智能大規模商業化、產業化應用的可能與空間。
由此,現在也到了去系統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消費零售行業的商業化應用前景與可能性了。
拋磚引玉,《商業觀察家》為此也總結了以下三個潛力方向。
一
千店千面
《商業觀察家》在DeepSeek火爆之際,也采訪了多位市場人士,交流人工智能在零售業的應用價值。
在顧客服務層面,一些市場人士稱,DeepSeek展現的人工智能技術進展是顛覆性的,“過去,零售決策是人在做,零售企業相當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在想辦法去優化對人(消費者)的影響力。但未來,AI可能會代替人(消費者)做很多購物決策,那么,AI決策的時候,賣場的陳列形式、動線、營銷滿減,甚至是'套路'等等這些針對消費者、試圖去影響消費者行為的一些傳統工作內容與流程,可能就被AI顛覆與重構了。零售企業不再是與某個消費者做生意、做交易、做營銷與做服務,而是與人工智能來做交易、做生意。”
在零售運營方面,AI則可能會帶來生產力水平的提升。
實際上,從一些新冒出來的零售業態,已經能看到一些最新數字化技術、軟件技術在零售運營層面的落地與提升了。
比如前置倉生鮮業態,如果去看國內的一些前置倉生鮮企業所經營的前置倉,會發現它們倉內的整個運營流程都已經數字化了,倉內的員工就像“機器人”一樣做一些“機械化”的工作。系統分發訂單、標準化分割每一個工作流程環節、每個環節設置任務并計效,員工按照機器“提示”去完成每一個工作流程環節,不用“自主思考”。
機器指導人工作,“人機一體”。
它的好處是什么?
用工量減少了,勞動效率提升了。
一個1000平米左右的前置倉所經營的商品品項數與訂單量,當下差不多就相當于一家大賣場門店。大賣場傳統上需要一百多位員工來負責賣場內的日常運營,但在一個前置倉內,包括分揀員在內只需要20多位員工(不包含到家配送騎手)。
它的壞處是什么?
工作變得枯燥。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缺乏溫度,而這種“冷冰冰”最終也會傳遞到消費端。
在連鎖復制層面,《商業觀察家》認為,人工智能也有可能帶來顛覆性的改變,甚至是改變連鎖的傳統定義。
連鎖,過去的定義就是標準化復制擴張。只有標準化的東西,復制才快,才能連鎖。
但是,標準化的東西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消費者會不喜歡,難以更好地刺激市場,進而增量市場空間難做。不同的街道、不同的城市都是一樣的門店、一樣的東西、一樣的服務,在消費端就難以產生興奮感。
那么,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什么改變呢?
它有可能真正實現“千店千面”——通過一店一面的“個性化”零售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改變連鎖的傳統定義。
即根據每個商圈,做好商圈內的精準消費畫像、精準需求洞察、精準訂貨、精準商品研發、精準潮流把控、精準供需連接與匹配、精準服務,中間則是柔性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的垂直模塊化。把上下游整個鏈條串起來的則是更智能化、更自動化、更具成本優勢的數字化技術,或者說工具。
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碎片化需求,兼顧規模優勢與個性化經營——既然每個消費者都不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那么,連鎖理論上也可以讓每個商圈的門店也都不一樣,同時,還能有規模效應,給消費者一個更好的價格。
“千店千面”過去難以實現的瓶頸點則在于:技術(工具)不成熟、技術應用成本高,以及如何平衡標準化(規模化)與個性化的成本差異。即要更好滿足個性化需求會增加成本(全國鋪同一款商品的生產及流通成本低),那么,這個成本會有多大?誰來承擔?(供應商還是零售商),不同時期、不同技術水平下,就可能有不同答案。
以DeepSeek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進展,既打開了一個人工智能技術低門檻化的應用空間,也意味著這是大數據行業的一次產業升級——以前不夠智能、不夠精準、比較粗放、效率較低。現在是深度推理,高度智能,快速自動化響應,垂直、廉價與專業。從“大”升級到了“專”、“精”、“好”。
這就為“千店千面”的破局帶來了一定的可能性。
二
新硬件
軟件業與硬件業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沒有個人電腦(硬件),就沒有軟件業支撐出來的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也就沒有移動互聯網,沒有更大規模的軟件應用市場,比如美團、拼多多、抖音等的做大與出現。
同時,人們也會因為玩一個游戲軟件,而去買一臺更好的個人電腦。為了直播效果,而去“升級”一臺更好的手機硬件。
人工智能也是一樣,它的出現及持續壯大,需要新的硬件承載平臺,比如像機器人、無人機等等。它自身的突破也會帶來硬件的升級與提升,比如人工智能的強大也可能會讓消費者從功能性家電家居產品使用升級到智能家電與家居。
所以,人工智能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它的發展不單是軟件業市場的擴容問題,還意味著一個新的硬件市場,或者說硬件升級市場的出現。
這對于零售業來說,就既需要思考如何去賣新的智能硬件,比如賣機器人、智能廚具、智能家居等,是通過賣硬件賺錢,還是通過賣服務賺錢等等。
因此,要去把握市場前沿信息,抓準潮流趨勢,來提前布局產業鏈。
也需要重新思考,賣場內既有的硬件平臺是不是匹配未來智能化商業的發展,既從運營效率角度思考,也從更好的用戶體驗角度思考。
比如賣場運營需不需要增設新“硬件”來提運營效率?需不需要機器人與消費者互動?賣場內有那些“硬件”領域可以智能化、可以計算機化?以及有哪些硬件領域的提升有可能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能引爆消費者的熱情?
就像零售業過去從柜臺式售賣形態走向開架式售賣形態,所引爆的那輪消費熱情,進而帶來那波連鎖化、規模化發展機遇一樣。
三
小空間
人工智能、智能化的應用勿貪大,需要小切口、小空間去應用。
臺式電腦“智能”之所以普及,是因為它只應用在消費者辦公桌上的那一小塊空間,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也因為它只占用消費者的口袋與手掌空間。而智能家居那種宏大敘事,空間太大,搞了多年,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在中國家庭中規模普及,市場規模依然較小。
因此,對于零售業來講,不要著急把整個賣場空間智能化,而是要找到一個小空間、小切口來應用人工智能。
“應用”重要的是精準抓準一個痛點來做提升,簡單、聚焦才能持續與深入,匹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垂直化、專業化發展潮流。而不是為了應用而去應用。
想想消費者現在逛賣場與不逛賣場最直接的那個原因是什么?消費者是因為鮮度,還是溫度來線下賣場?線下賣場的商品信息豐富度永遠比不過無空間限制的線上,但人工智能帶給消費者的體驗并不是比“多”,而是比“精”。
想想消費者身上還有那個“小空間”有可能裝下零售商的“軟硬件”,零售商可以填補這個小空間?通過人工智能,零售商能為消費者帶來新的想象力?視覺、聽覺、觸覺,還是味覺?
最后想想實體賣場的意義是什么?把賣場內每平米空間、每個角落的意義、每位員工的價值、與顧客的每次交互可能,都回到本初與“空白”狀態,刨除已有慣性,再重新思考一遍。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