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寫《廣州天環Parc Central 外立面圖集》查詢資料時,一條資訊引起我興趣,原文是這樣的:????
天晴時候,人們可以通過戶外的下沉廣場在“兩條魚”之間休閑、穿梭;可遇上下雨天,就變得不那么方便了。導視系統設定了溫馨的“雨天模式”,二樓的裝飾連廊不僅能遮雨,還能觀景,對于消費者來說實在也是另一種浪漫。
資料來源:公眾號「千目信息」《科技賦能下,「廣州天環廣場」數字導視能力的一次完美釋放!》
因為想單做一篇分享,因此沒有在前一篇推文中提及。先說兩點可惜之處,一是資料原文已是2023年,時效性不是很強,并不能算是前沿案例,兩年來功能運營得如何我不清楚,這點只能說是我日常觀察的疏漏;二是此次在探班現場未有注意到該功能,因此無法以評測的方式進行更為直觀的圖文輸出,包括目前是否還保留著這個功能也尚無法考證。???????????????????????????????????????
但依舊堅持想要分享此案例的原因在于,這個細節功能很切中我個人的關注點——好多次我在與做開放式商業項目同行聊選題時,都會問到“有沒有制定例如雨天等特殊氣候下項目的動線規劃”等話題。???????????????????????
而我去年寫的《蘇州仁恒倉街的傘》,也正是對此關注點的一種表達和案例呈現。????????
同時這一細節服務考量,其“適用性”反而能帶來更多思考。??????
導航系統中加入“雨天模式”肯定是服務細節的深度考量,但功能的額外附加值往往與“必要性”成反比,因為在絕大多數結構類型的商業項目和場景中,可能都未必用得到。
比如盒子型購物中心是不需要的,而純開放式街區也無用武之地。某種程度上,這是廣州天環這類項目因結果導向而為之,即首先項目具有“開放式”特性,同時環形結構的必到達性、足夠的地下室內空間以及戶外具有頂棚的動線區域,能夠支撐“雨天路徑”的選項。??????????????????????????????????
“雙鯉魚型”的頂棚不僅造就了設計主題,同時具有遮陽避雨的功能性。
環形結構使客人通過地下空間總能到達需要前往的位置,通過導航可避免走錯方向。
距離尺度較小的兩棟盒子建筑2層可通過室內連廊通達。
“雙鯉魚”之間的室外尺度較大,位于2層的連廊可為1層之間的互通提供庇護。
正因為如此,也再次印證一個問題,即細節思考應根植于骨髓,而不同的項目則需根據自身特性進行因地制宜。??????????????????????
相對于“雨天模式”單一功能的“特需性”,上述理念或者說態度則完全是“普適”的,如同我此前分享過的《大學生友好?松江印象城可以!》,當然并非多數項目都有“大學生”標簽,但如何對特定目標客群“友好”這件事則是通用的。????????
我總希望通過言之有物的實際案例,來引出一些思維方式,以供大家參考,這可能是做公眾號的最大初心之一,也期望今年能夠有更多類似的作品分享給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