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也開始展開各個領域的發展,而想要發展與別國打好關系是必要的,因此我國當時開始與別國建交。
而在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我們與蘇聯的關系是極好的,尤其是赫魯曉夫當政期間,毛主席曾四度與他會晤。
然而這四次會晤的結果都不一樣,展現了中蘇關系從蜜月到決裂的過程,而這第一次會晤則是在1954年。
當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成為了一把手,但當時因為地位不穩,導致他一直領導的不順利,之后便開始尋求幫助。
那個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但毛主席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和蘇聯國內的影響力很大,因此赫魯曉夫開始與中國建立聯系。
第一次會晤時,我國非常重視,諸多領導人親自在機場迎接,赫魯曉夫和毛主席聊得非常愉快,他們年齡僅相差一歲。
后來經過赫魯曉夫的努力,兩國開始步入“蜜月期”,那個時候的蘇聯不斷對中國展開援助。
更重要的是,當時赫魯曉夫不僅帶來了友誼,更帶來了誠意,比如一噸純金的國徽,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國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高興,但毛主席卻知道赫魯曉夫這是“行賄來了”,這么做只是鞏固自己的權力。
而后來毛主席在與工作人員聊天的時候,也用開玩笑的語氣說出了那句:“赫魯曉夫這是行賄來了。”
當然我國也不是傻子,在接受別人好意的時候,自然也要拿出我們的態度,毛主席當即提出原子能援助。
然而當赫魯曉夫聽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明顯有些反應不過來,就連普通人都知道核武器在國際的地位,別說是赫魯曉夫了。
赫魯曉夫雖然是蘇聯的一把手,但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他還不敢松口答應,因此表示:“社會主義有蘇聯保護就足夠了,中國沒有必要去研制。”
毛主席對此并沒有做出回應,我們也知道赫魯曉夫不會輕易對中國原子能進行援助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毛主席知道研制原子能還得靠自己。
但畢竟赫魯曉夫需要我們的幫助,在之后幾年里,蘇聯向中國派遣了無數專家,還一直增加對華援助項目,其中也包括核武器。
雖然后來我國與蘇聯關系不好了,但客觀地說,赫魯曉夫當時確實對中國幫助了不少,要比斯大林時期大很多。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后來毛主席發現我國與赫魯曉夫的政治理念大相徑庭,第二次會晤的時候就發現了端倪,這為之后走向決裂奠定了基礎。
1959年9月底,蘇聯領袖赫魯曉夫第三次訪華,這次便和中方產生巨大分歧,甚至和陳毅元帥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雙方都在責怪對方。
而在這次之后,中蘇兩國開始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在中國的專家,并且停止一切援華項目,這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在之后二十多年后,兩國基本上沒有來往,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逐漸改善,但毛主席對赫魯曉夫的評價始終是客觀的。
毛主席認為赫魯曉夫是“七分功勞,三分過錯”,也就是功大于過,當年確實幫了我們很多,但一定程度上也是看不起赫魯曉夫的,認為他是“大黨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