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主任,要不是您用中藥調理,我這肝硬化的腹水恐怕永遠消不下去了。"在北京崇文門中醫醫院肝病診室,張先生激動地握著于書香醫生的手。三個月前他因乙肝肝硬化出現頑固性腹水,腹脹如鼓無法平臥,經于書香運用"交通心腎法"配合神闕穴隔藥灸治療,如今腹圍已縮減12厘米。這樣的案例在于書香的診室里并不罕見,這位深耕肝病領域四十載的醫者,始終踐行著"大醫精誠"的中醫智慧。
1985年自醫學院畢業后,于書香經歷了八年內科輪轉的全面錘煉。1995年進入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進修期間,她師從關幼波、陳增潭等中醫名家,系統學習"滋腎柔肝""健脾化濕"等治肝要訣。這段經歷不僅讓她領悟到"肝病治脾""久病及腎"的中醫整體觀,更參與了國家"八五"攻關課題研究,見證中藥抗肝纖維化的科學驗證。正是這種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積累,奠定了她"辨證精準、用藥精當"的診療特色。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中,于書香注重"扶正祛邪"的治則。面對病毒攜帶但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她參考《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采用益氣養陰法配合穴位貼敷,既避免過度治療,又能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曾有位三十歲程序員因ALT反復波動就診,西醫建議抗病毒治療。于書香通過舌脈辨證發現患者脾虛濕困,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針灸足三里、三陰交,三個月后肝功能穩定,病毒載量下降兩個數量級。
對于肝硬化腹水這類危重病癥,她創新性將"交通心腎法"運用于治療。六十歲的張先生因乙肝肝硬化出現頑固性腹水,腹脹如鼓無法平臥。于書香在利水滲濕方中加入交泰丸,配合神闕穴隔藥灸,兩周后尿量明顯增多,腹圍縮減12厘米。這種源自《韓氏醫通》的古方新用,既溫腎陽以助氣化,又清心火以防傷陰,體現著中醫"陰陽既濟"的智慧。
在科研領域,她主持的"從肝論治代謝綜合征"課題揭示肝失疏泄與胰島素抵抗的內在聯系,據此研發的疏肝調脂方使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平均下降1.8%。這項獲得中國煤炭工業科技二等獎的研究,將傳統"肝主疏泄"理論與現代代謝組學結合,為中醫治療代謝性肝病提供新思路。她參與編撰的《慢性肝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學》,系統整理百余例典型醫案,成為基層醫生的重要參考。
每天的診室里,常能看到于書香為老年患者細致把脈的場景。七十歲的劉阿姨因丙肝肝硬化伴血小板減少屢次住院,她采用健脾補腎法配合膏方調理,半年后血小板升至正常值下限。這種"治病求本"的理念,正契合《黃帝內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古訓。對于需要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她密切監測腎功能指標,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時調整中藥配伍,減少西藥副作用。
在年輕醫生眼中,于書香是嚴謹的師者。她要求徒弟跟診時必須背誦《傷寒論》少陽病篇,強調"肝病變化多端,經方與時方要融會貫通"。培養的兩位朝陽區基層醫生,如今已能獨立運用中藥聯合穴位注射治療早期肝硬化。這種傳承不僅體現在醫術上,更滲透在問診細節中——她總提醒學生:"肝病患者多情志不遂,望診時要留意眉間紋路,問診需給患者充分傾訴時間"。
給患者講解病情時,于書香常用"肝如同樹木,需要腎水滋養、脾土栽培"的比喻,指導患者進行五禽戲中的"虎撲式"鍛煉,配合日常食療及保健。這種將治療延伸到生活的中醫"治未病"理念,使患者依從性顯著提升。
從參與制定診療規范到培養后繼人才,從疑難病攻關到臨床實踐,于書香始終踐行著"大醫精誠"的初心。在她看來,肝病治療如同疏浚河道,既要清除瘀滯(抗病毒),也要加固堤防(扶正氣),這正是中西醫學的共識所在。無數患者康復后送來的錦旗,都被疊放在診室的儲物柜中——比起榮譽,她更珍視隨訪本上那些逐漸穩定的化驗指標和重綻笑容的面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