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武義是“后陳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全縣上下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后陳經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謀深做實“全過程監督”文章,系統推進“后陳經驗”理念深化、制度集成和實踐探索,推動基層監督融入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縣紀委縣監委、縣委宣傳部與縣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后陳經驗”村務監督優秀案例欄目,展示“后陳經驗”在武義開花結果的生動圖景。
2024年,坦洪鄉趙村的一條1060米上山公路完成了驗收,共花費35萬元,寬闊平整的水泥路從村里延伸到茶葉山,讓村民們喜不自勝。“去年這里還坑坑洼洼的,有次我開著三輪車不小心翻車了,想想都后怕,現在上山可方便多了!”茶農鮑勝美笑著說。
這條公路的修建,始于一場全村大討論。
2023年底,村里財務結算時,發現賬上有筆資金。村里需要錢的地方有不少,該用在哪里?“既然拿不定主意,就敞開來、議一議,事情先不急著做,免得以后變成事頭。”在村監會主任鮑華菊的主持下,村干部、村民代表們圍坐在一起,就錢的用途問題暢所欲言。遇事不決,舉行這樣的民主議事會,已成了趙村的慣例。
有村民表示:“我們村中間的區塊三十多年沒變過了,原本是全村最好的片區,現在成了最差的,希望改善一下。”
也有村民說:“通往茶葉山的那條路要是能修好,就可以開車上山收茶葉,村里每家每戶都種著茶,應該優先考慮。”
修路的好處有哪些
改善村居的好處有哪些
麻煩的地方在哪里
越討論越清晰
當看到贊同修路的人占了多數,家住中間區塊的鮑大伯雖然更傾向于改善村居環境,卻也點點頭表示認可:“既然這是大家伙兒一起做出的決定,我肯定支持。”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這已然成為趙村人的共識。通過黨員聯系片區、干部坐班接待等方式,廣泛征集民意,并每月開展“民主議事會”,將村民們最關心的村務財務、規劃發展等,都拿出來議一議,形成村干部回應機制。有村民表示,光看村務公告欄,很多細節沒法知曉,村民大會上又顯得隆重不太好意思開口,一些想法就壓在了心里,現在這樣挺不錯。
“意見不同的情況經常有,但不能演變為矛盾糾紛。溝通交流是很重要的,要讓村民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交心多了,隔閡就少了。”任職村監會主任多年,鮑華菊總會耐心地傾聽村民們的意見訴求,還有足夠的細心能發現矛盾的苗頭,化解在萌芽里,是村民心目中值得信賴的村干部。
前期花大力氣溝通,看似拖慢了工作進度,實則能讓后續工作更快更穩。鮑華菊還記得,早年空心村改造,村里想趁此機會拓寬村中道路,讓汽車能開到家門口,但這樣一來,就需要每家每戶讓出一部分建房用地面積。涉及98戶179位村民的切身利益,少有人看好這個主意。鮑華菊卻不這么想,“看似每個人都有了損失,可一旦路修好了,所有人都能得到更大的利。”
在村監會的倡議下,村黨支部書記鮑建武召集村干部們挨戶上門,解釋其中的得失關系,并定期召開議事會,及時掌握村民需求。指標如何公平地分配?農戶怎么安置?路怎么修?每個環節都掰開來、揉碎了,細細研究。方案整整協商了一年多才確定,村干部光是往設計院就跑了30多趟,原先縣里定的一戶一宅建房標準是96平方米,經多方協調,可支配的每戶宅基地面積平均數調至72平方米,甚至有一些村民為了村莊面貌的整體提升主動將自己的宅基地縮減至五十幾個平方米。雖然前面花了很多力氣,但之后的施工卻很順利,也沒留下任何隱患。
從環境整治到政策宣傳
從土地糾紛到鄰里矛盾
這些看似瑣碎
卻關乎民生的大事小情
都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中
找到了解決的途徑
趙村
已經連續十年“零上訪”
讓村民們參與協商議事,通過群眾拍板的“民主議事法”,可以有效凝聚共識。不僅有利于化解矛盾,實實在在解決許多單靠村干部解決不了的難題,同時也是實行村務監督的重要手段。鮑建武說,隨著村務進一步公開透明,村班子肩負的責任更重了,不過面對村民們的信任,大家干起事來也勁頭十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