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民俗在當代春節中的文化
春節: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儀式**
當乙巳蛇年的第一縷晨曦穿透云層,華夏大地便浸染在紅火與喧騰之中。作為首個“非遺版”春節,2025年的年味被賦予了更深的文明重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證,讓春節從中國人的團圓符號升華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此刻,南北兩地的民俗瑰寶——潮汕英歌舞與甘肅社火,以截然不同的姿態叩擊著時代的鼓點。前者如戰鼓雷動,后者似大地歡歌;一個以“中華戰舞”之名席卷短視頻平臺,一個以“社火狂歡”之姿扎根黃土地。究竟誰更能詮釋中國年的靈魂?這場較量不僅是地域文化的碰撞,更是傳統與現代、儀式與狂歡、個體與集體的深層對話。
潮汕英歌舞:血脈賁張的“中華戰舞”
英雄氣概:從驅儺到抗倭的文化基因
潮汕英歌舞絕非簡單的舞蹈,而是一部鐫刻著血性與信仰的史詩。其起源眾說紛紜:或追溯至南宋南遷的鼓子秧歌,或附會于清初禁武令下的“以舞代武”,或歸因于抗倭演練的陣法遺存。無論何種淵源,其內核始終如一——歌頌英雄、揚正壓邪。舞者化身梁山好漢,揮槌擊節、吶喊震天,槌聲與鼓點交織成戰陣的呼嘯,仿佛要將歷史長河中的不屈與抗爭盡數傾瀉于當下。正如潮汕民諺所言:“存義方俠影,無武不英歌。”
視聽盛宴:非遺與現代傳播的共振**
2025年春晚舞臺上,英歌舞以雷霆之勢破圈。108名舞者列陣,槌影翻飛如疾風驟雨,鼓點密集似萬馬奔騰,瞬間點燃全國觀眾的熱血。短視頻平臺上,#英歌舞#話題播放量超45億次,被網友譽為“最強過年氣氛組”。更令人動容的是其“活態傳承”:19歲的孫奕城高舉標旗,臉上描畫“李逵”油彩,帶領巡游隊伍穿行潮州牌坊街;孩童扮演的“時遷”舞蛇開路,既承襲南越敬蛇古俗,又暗合蛇年“翼火蛇”星宿崇拜。傳統與潮流在此交融,年輕人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文化傳承的主動參與者。
文旅賦能:從鄉土儀式到全球符號**
英歌舞早已超越地域局限,成為撬動文旅經濟的杠桿。汕頭、揭陽等地日均接待游客超3.7萬人次,酒店搜索量暴漲1300%。外國博主慕名而來,學習槌法、拍攝Vlog,將“中華戰舞”推向國際。非遺與科技的結合更添魔幻:VR技術還原古戰場,無人機編隊勾勒水滸群像,讓英歌舞從街頭巡游躍升為沉浸式文化體驗。這種“破圈”能力,恰恰印證了民俗的生命力——唯有融入現代生活,方能生生不息。
甘肅社火:黃土地上的集體狂歡
農耕文明的狂歡密碼
與英歌舞的凌厲鋒芒不同,甘肅社火是大地孕育的歡騰。作為西北年俗的集大成者,社火囊括高蹺、旱船、秧歌、舞獅等多元形式,其根源可溯至先秦祭祀,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蘭州石溝村,社火表演者面涂重彩、身著華服,以夸張的肢體語言演繹神話傳說;通山縣江源村的板凳龍蜿蜒游動,村民以肉身扛起巨龍,用最樸素的協作詮釋“天人合一”。社火的魅力在于其“全民性”:老者擊鼓、壯者舞龍、孩童踩高蹺,整個村莊化為舞臺,每個人都是主角。
鄉土記憶的堅守與困局
然而,社火的當代境遇略顯尷尬。盡管被列入省級非遺,其傳播半徑仍局限于西北腹地。短視頻平臺上,社火話題熱度不足英歌舞的十分之一;年輕一代更傾向于“圍觀”而非“參與”,導致傳承鏈條日漸脆弱。更嚴峻的是,社火的儀式內核正在消解:商業演出取代了自發組織,程式化表演擠壓了即興創作,許多村落因人口外流而被迫停辦社火。當“過年氛圍之王”逐漸淪為旅游景點的陪襯,其承載的集體記憶恐將隨風而逝。
突圍之路:從“土味”到“國潮”的轉型實驗
并非所有社火都在沉寂。部分村莊嘗試創新:將傳統秧歌與街舞結合,用電子樂伴奏高蹺隊,甚至打造“社火主題民宿”。但這些努力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反觀潮汕英歌舞,其成功秘訣在于“文化IP化”——“府樓猴”雕塑、英歌寫真、文創市集,讓古老民俗變身潮流符號。社火若想重生,或許需借力現代營銷,將農耕符號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國潮”產品。
年味之爭:儀式感與煙火氣的辯證
英歌舞勝在“破圈”,社火贏在“扎根”
英歌舞的爆發力源于其強烈的視覺符號與適配互聯網的傳播邏輯:短促的鼓點契合短視頻節奏,英雄敘事激發年輕群體的熱血共鳴。社火則勝在“地氣”:它不需要舞臺與燈光,田間地頭即是劇場,泥土氣息與汗水味交織成最真實的年味。前者是“被觀看的儀式”,后者是“被體驗的生活”。
文化話語權的爭奪戰
這場較量折射出非遺傳承的深層矛盾: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化如何避免淪為“博物館標本”?英歌舞通過文旅融合與科技賦能,將地方性知識轉化為全球性語言;社火則困守“原真性”陷阱,在堅守傳統與迎合現代間進退維谷。二者的命運分野,實則是文化適應力的試金石。
終極答案:多元共生方為文明本色
追問“誰更有年味”,恰似比較唐詩與宋詞孰優孰劣。英歌舞如烈酒,以酣暢淋漓喚醒民族血性;社火如陳釀,以綿長醇厚滋養鄉土根脈。當潮汕青年揮槌擊響時代強音,當甘肅老者擊鼓召喚農耕記憶,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正于此間綻放。或許,真正的“年味”不在勝負,而在參差多態的文化生態中,找到屬于每個個體的情感歸屬。
讓民俗成為照見未來的鏡子
站在申遺成功的節點回望,春節不僅是團圓的日子,更是文明自省的契機。潮汕英歌舞與甘肅社火的競合,揭示了一個真理:民俗若想永續,既需敬畏傳統的“根”,亦需擁抱創新的“翼”。當槌聲與鼓點響徹南北,當英雄氣概與大地歡歌交織共鳴,中國年的靈魂,終將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圖景中,找到最熾熱的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