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醇親王府連續(xù)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也就是所謂“兩代潛龍,一朝攝政”,可謂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聲名顯赫。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共生育7個兒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殤,第二子為載湉(光緒皇帝),第四子為載洸、第五子為載灃(宣統(tǒng)皇帝的生父,攝政王)、第六子為載洵(清末海軍大臣)、第七子為載濤(清末軍咨府大臣)。
一、第一代醇親王
1888年時的醇親王奕譞
愛新覺羅·奕譞,號樸庵,是道光帝第七子,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登基后封為醇郡王。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時,與恭親王奕欣一起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出力,事后奕欣封為議政王,主管樞垣、總署,奕誤則任御前大臣、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等職,主管神機營練兵事務(wù)。同治十一年(1872)晉封親王,十三年末因次子載湉入承大統(tǒng)為光緒帝,疏請開去一切差使,懿旨允之,命以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六年(1880),中俄伊犁交涉事起,時局緊張,受命復(fù)出,參與議政,再管神機營。十年(1884)三月,中法越南事急,北寧、太原失守,主持全局的恭王不能有效應(yīng)對危機,慈禧太后與醇王定議,免去恭王本兼各職,軍機處全班易人;醇王以皇帝生父關(guān)系,不便公開主持大政,懿旨命中樞、總署遇有大事與之商議,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因病去世。
奕譞與其二子合影
兒時的光緒與生父醇親王奕譞的合影(也有人質(zhì)疑站立著不是光緒,謂其不合滿清君臣之禮。)
二、第二代醇親王載灃半身肖像
第二代醇親王載灃
載灃:奕譞的第五子,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閱兵大臣。五月,授頭等專使,赴德國為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進行道歉。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軍機大臣上學(xué)習(xí)行走。光緒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儀溥儀入嗣繼承皇位,載灃成為攝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tǒng)治者。面對清末鼎沸的局勢,載灃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tǒng)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清帝退位后,載灃以醇親王退歸府邸,在京深居簡出。1912年9月,孫中山到北京,曾訪晤載灃,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權(quán)之舉,并題照相贈。1928年,載灃移居天津。1934年,曾去東北探視溥儀,月余即歸。1951年初,因年老多病感受風(fēng)寒,于2月3日病故。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清末攝政王載灃,右側(cè)是溥儀。
溥儀與生父攝政王載灃
載灃半身肖像
1901年,醇親王載灃出使德國道歉時的合影。
三、載洵、載濤
載洵全身肖像照
載洵(1886—1949),醇親王奕譞第六子,光緒帝弟。1889年晉輔國公,次年又晉鎮(zhèn)國公。1902年襲貝勒,1908年加郡王衍。1909年任籌辦海軍大臣,并赴歐美考察海軍。次年授海軍部大臣。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天津閑居。?
載洵
載洵
載洵
載濤(1886-1970),醇親王奕譞第七子,光緒帝之弟,溥儀之叔,過繼為鐘郡王奕?嗣子,襲封貝勒,1910年受賞郡王爵章,1911年任軍咨府大臣。清朝覆亡后,生計日漸拮據(jù)。溥儀曾以偽滿洲國“皇帝”名義,多次召他赴長春當官,北京偽政權(quán)“華北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也許以高薪請他任職,均被拒絕。載濤出身嫡系皇族,但寧肯貧困潦倒也不當漢奸,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新中國成立后,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馬政局顧問。1954年以后,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
載濤半身肖像照
載濤出訪美國時的情景
載濤出訪美國時的情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