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大帥名垂青史的西征就此拉開大幕。
始一興師,左大帥即彰顯了他鐵血強人的英雄本色。與李鴻章之流一味耍弄“和戎”之術不同,左大帥明確宣布,“大軍規復舊疆,是吊伐之師,與尋常討賊有異?!鼻七@話,左大帥劍鋒是直指阿古柏賣國政權及其背后的帝國主義英、俄。
毫無避閃,正義、硬碰硬的味道十分濃烈!
左大帥此次統率的西征大軍來自五湖四海九省,共121個營,計有8.7萬人。選將,左大帥依舊延續了楚軍傳統——用武不用文,重歷不重學,任憑誰人,只要有真本事、好膽色,左大帥就能委以重任。
看西征軍選定的兩位壓陣主將即能看到左大帥的用將之道。
一位是32歲的劉錦棠,此人是老湘營第四代統領,16歲即領兵上陣,典型的踏著前輩尸血沖殺出來的嫡系悍將;另一位是43歲的張曜,這河南人身上很有些左大帥早年的影子,明明是剿捻戰功赫赫的剛正猛將,卻被無恥小人污蔑為“目不識丁”的劣人遭到朝廷貶斥,但左大帥欣賞這種受過重挫卻剛正不改的硬人,因此剛興兵,他就將張曜招到西征軍中擔任了統兵提督。
兵聚將定后,左大帥錘煉西征軍用的還是楚軍的三板斧,先練心,再練膽,最后練刀槍。
心正、膽壯、刀槍鋒利了,左大帥一聲號令,大軍隨即揚起了西征的漫漫黃沙——
咱們今天要聊的就是左大帥西征時幾個震撼人心的瞬間,通過這幾個瞬間,想必大家伙一定能領略到左大帥的文韜武略。
第一個瞬間,開膛強立軍規
這第一個瞬間很是血腥震撼,姜文電影《讓子彈飛》中曾出現過相似的一幕。
因為清廷羸弱,西征軍在行軍途中經常鬧糧荒,但左大帥對大軍的要求卻異常嚴格,絕不容忍有人侵害老百姓利益,一米一粟都不行。
但因饑餓誘發的軍紀渙散很難彈壓,可不彈壓又有違左大帥“心正”的治軍宗旨。
怎么辦?
只能以震撼手段殺雞儆猴,強立軍規。
于是就有了這么一樁事。
大軍行至酒泉時,一日,一小校因為饑餓難忍搶了一個婦女賣的“甜米黃”吃(甘肅地方小吃),婦女為此大哭時,剛好碰到左大帥出營巡視。
問明緣由后,左大帥當即命令全營集合,讓這婦女去指認搶食者。
經過一番辨認,搶食小校很快被揪了出來。
左大帥問,你不會認錯吧?
賣“甜米黃”的婦女說,不能錯。
聽到這話,左大帥直接喊來刀斧手,跟著就把搶食小校綁了。小校見自己有可能要人頭落地,開始拼命狡辯,她認錯人了,我根本沒搶她的東西吃。
左大帥說,搶沒搶,吃沒吃,拿證便知。
就在眾人猜測這證會怎么拿時,左大帥一個示意,刀斧手一刀過去,小校頓時被開了膛,“甜米黃”跟著就流露了出來。
見血淋淋的鐵證,小校昏死了過去,但左大帥并沒有就此收手,他對著全營將士厲聲說道,開膛是拿證,斬首是正法。
說完,小校人頭落地。
直接斬首算狠,兩部曲斬首更狠!
據說,自那以后西征軍再沒發生過搶奪沿途百姓的事。
第二個瞬間,內辯外攻
左大帥尚武,但絕不缺運籌帷幄之道;左大帥好斗,但他的斗盡是因公為實,全沒有為一己私利的齷齪內斗。
面對內有李鴻章這樣的政敵,外有英、俄那樣的豺狼虎豹,為了西征能步步為贏,左大帥定下的周旋原則,即便是今日看,依舊散發著深沉的正道君子的大智慧。
何為內辯?面對李鴻章陣營的針鋒相對乃至暗地拆臺,臨陣的左大帥一概往日眼不能揉沙的做派,他是只辯不斗,原則立場雄辯不妥協,繁枝細節妥協好商量,說的通透些,左大帥其實是拿自家的苦心對別家的私心。
感悟左大帥只辯不斗的境界,很容易看到這一點,挾私心內斗之人往往都能拿出各種各樣找茬問罪的理由,但因一個私字,這種人往往是只有理沒有道,左大帥高就高在這里,他的內辯其實是以道勝理。
當時,西征軍最大的難處是一年800萬兩銀子的軍餉從哪里來?朝廷名義上每年可撥下500萬兩,但實際能到賬的不過200萬兩。
為此,左大帥請求朝廷按沈葆楨籌備海防時用的法子,籌借洋款1000萬兩充當西征軍軍餉。
借外債打外仗!在當時,如此大膽的建議必然會引來非議,但力挺左大帥的慈禧沒有猶豫,他覺得讓沈葆楨代為籌借洋款,這辦法可行。
然而,慈禧的意思剛傳到沈葆楨那,這家伙抓住機會就向左大帥開了炮。這沈葆楨雖說是林則徐女婿,但卻背叛了林公誓死要保有舊疆的遺志,他是李鴻章一伙的。沈葆楨說,趁著仗還沒有開打,趕緊放棄新疆才是明智之舉,為此,他說了一大堆懦弱無能的理由。
緊接而來的李鴻章更陰險暗黑。他先是不陰不陽地諷刺左大帥擬借洋款千萬以圖西域,是豪舉,跟著就用陰險的腔調向朝廷暗示,左宗棠老謀深算,向洋商借巨款自己卻不出面,實乃奸雄所為。
總之,就差把左大帥說成當世曹操了。
面對如此險惡攻擊,左大帥是什么反應呢?
再次雄辯收復新疆的必要,而雄辯之下卻是一道妥協的折子。左大帥在折子中說,如果朝廷借1000萬兩有難處,那就減到400萬兩,先維系軍中局面,今后再想辦法。
這就是剛正強人的一種道勝。有時候就是這樣,千險萬難中,剛正強人一個妥協,一個低頭,往往就能讓世人看到其中的用心良苦。
果然,慈禧不干了,她當朝一錘定音,400萬兩太難為左宗棠了,1000萬兩一兩不能少,就這么定了!
聽到這話,李鴻章氣急敗壞地質問軍機大臣文祥,他說,朝廷財政空虛,海防也需要大量銀子,如今銀子都被塞防用了,還準左宗棠借洋款,西征就是個無底洞,如此下去怎么得了!
結果文祥一句話讓就他徹底語塞了。文祥說,左宗棠不是奢華之人,他每天住在西北大漠中,一個花甲老人天天吃紅薯,嚼雜糧,一頓飯最多不過一片肉,他已經很不容易了。
言下之意,左宗棠鞠躬盡瘁,為國家民族計,你李鴻章就別斗了,閉嘴吧!
再說外攻。
雖說左大帥是晚清最生猛的鷹派,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莽撞之人,實質上左大帥玩強敵博弈也是一等一的高手。
這從他尚未真正亮劍前如何對付英、俄就能看出來。
左大帥深知,此次西征的敵人是三個。開戰之前,阿古柏、英、俄要是結了盟,尤其英、俄要是結成了緊密同盟,那他面臨的局面將異常嚴峻。
怎么才能讓這盟結不成,結不牢呢?
左大帥很高明,一手玩拆招,一手打太極。
所謂拆招,最妙的就是一頭給利益,一頭給猜疑。瞧瞧左大帥是怎么玩的?他先以誘人價格從俄國人手里買了480萬斤軍糧,跟著就釋放了一些不想與俄國人為敵的煙霧彈。如此一來,俄國人摸歪了左大帥的真實意圖不說,關鍵是搞懵了英國人。英國人就想了,這生意是怎么做起來的呢?莫非清廷和沙俄達成了私下協議。這么一想,猜疑之心必起,有了這猜疑之心,兩強再談結盟,自然就沒那么容易了。
再說左大帥打太極,那就更有中國智慧了。別看左大帥向來不向強敵低頭,但需要博弈的時候那就另當別論了。西征軍行軍途中,左大帥下令沿途凡是牽涉英、俄利益的,一律暫時不碰。這一手太極打下去有什么妙處呢?左大帥一日不舉槍亮劍,英、俄兩國一時還就沒法把左大帥當成共同的敵人。
沒有共同的敵人,這盟結起來自然就少了迫切的理由。
第三個瞬間,陣前招魂
凡是能征善戰之師必有軍魂在。沒有鐵血軍魂,一支軍隊就算是失去了氣勢。西征軍一路向新疆推進,夏熱冬寒,離家萬里,水土不服,待到整軍快要接敵的時候,左大帥其實面臨著一個致命的難題。
西征軍已成了疲憊之師,毫無氣勢之師。
這難題左大帥是怎么破的呢?
為了重振軍中氣勢,左大帥布置了一場大戲,這一幕雖然荒誕,但卻彌漫了震撼人心的雄壯力量。
一日,大軍正準備開拔,突然,一士兵從行伍中沖了出來,嘴里還高聲嚷著,左大帥!我有要事相告。
因有造次之嫌,親兵當場攔下了這個士兵。但越阻攔這士兵叫嚷的越兇,我是劉老將軍派來的,有要事向左大帥稟告。
一聽劉老將軍這個名號,大軍頓時騷動不安起來,因為這劉老將軍早已陣亡了。
這時,左大帥揮揮手說,別攔他,讓他過來說話。
親兵放行后,那士兵一把就跪在了左大帥跟前,嘴里喊道,我是劉老將軍派來的,劉老將軍要出關打先鋒,活捉叛賊白彥虎。
聽了這話,左大帥大聲問,你說的是哪個劉老將軍?
士兵又喊,左大帥怎能忘了呢,是劉松山劉老統領??!老統領讓我來問,他的老湘營已經三個月沒發餉了,何時發餉?
左大帥頓時恍然大悟,跟著就說,放心吧,你快去告知劉老統領,我現在就給他的老湘營發糧餉。
見到這情景,西征軍集體被驚到了,仰面倒在地上的士兵究竟是人還是鬼?
就在這個時候,左大帥一聲令下,陣前設壇,紙錢、紙馬伺候,全軍祭奠老湘營劉松山統領。
濃煙頓起。
左大帥帶頭,西征軍齊刷刷跪地,對著長空開始叩頭。
劉松山侄子,現老湘營主將劉錦棠登臺高呼,劉老將軍!英魂在!
大漠蒼茫,煙霧翻滾,幻想叢生,劉松山魂魄毅立,西征軍軍魂隨之澎湃涌來!
好一個突如其來的圖騰大戲!
第四個瞬間,緩進急攻
緩進急攻這四個字,不僅是左大帥新疆用兵的核心方略,也是其一生雄才的精華所在。
這一決勝方略不僅暗合君子的控局之道,更彰顯強人的霸道之功。
所謂緩進,就是慎行、避險、蓄勢、待發。在如左大帥這樣的強人心中,取勝征途中的深坑,不是對手用陰險狡詐挖出的,就是自己用妄自尊大掘來的,要想穩操勝券,唯有途中鋒芒盡收,去如履薄冰。
簡而言之,所有善于控局的最終贏家都是過程中的慎行恒醒之人。
再說急攻。
所有的大成功從來都是臨到終點只算征途過半,那最終的絕殺雖然只是一點,但確是征途的另一半。這也就是俗話說的關鍵時候不能掉鏈子,唯有關鍵時刻在膽勢上壓倒對方,在手段上摧枯拉朽,才算是真正的霸道強者。
左大帥治軍必先練膽,要義就在這里。
看看左大帥真正亮劍時的威力,就知道這其中的厲害了。1876年7月1日,西征軍抵達新疆古牧地,從攻下古牧地到收復全部北疆,左大帥的西征軍用了多少時間呢?
區區幾個月。
而從北疆到南疆,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左大帥的西征軍又用了多少時間呢?
只有一年多一點。
西征總共花了五年時間,緩進占四,急攻占一,只看四,一切緩慢,再看最后的一,其實是迅猛之極,這才是強人手筆。
第五個瞬間,抬棺親征
在左大帥光輝的西征史中,抬棺西征,面向伊犁擺下決戰死陣最廣為流傳也最讓后世為之動容。
左大帥之所以要做這驚世駭俗的壯舉,一來是為了鼓舞全軍士氣,二來是震懾一切內外之敵。
據說,隨左大帥親征的那副棺材一開始上的是黑漆,決死的意味很重,后來又改成了紅漆,必勝的信念又很強!
縱觀晚清,有誰又有哪一幕能如此,誓死!必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