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演圈,烏爾善曾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電影之路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初出茅廬時的驚艷亮相,到封神系列引發的軒然大波,他的每一步都備受關注。
2004 年,他執導的首部作品《肥皂劇》,便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榮獲釜山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和瑞士日內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無疑為他的導演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他憑借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卓越的敘事能力,在電影界逐漸嶄露頭角。2012年《畫皮2》橫空出世,這部東方魔幻愛情電影以其奇幻的劇情、精美的畫面和演員們出色的表演,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
《畫皮2》不僅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斬獲7.26億票房,還提名了第32屆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讓烏爾善在電影界聲名鵲起。
2015年,他執導《尋龍訣》再次震撼影壇。這部根據天下霸唱《鬼吹燈》系列小說后四部改編的動作冒險類電影,講述了摸金校尉鐵三角在美國隱退后,因彼岸花的出現,為解開多年心結,重返草原探尋千年古墓的故事,最終票房達到16.83億元。
《尋龍訣》的成功,不僅在于其緊張刺激的劇情和精彩絕倫的特效,更在于它對好萊塢類型電影制作模式的借鑒與融合,同時巧妙地保留中國文化元素,填補國產魔幻探險類電影的空白,對國產電影工業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憑借《尋龍訣》,烏爾善榮獲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成為了華語電影界備受矚目的導演之一。
然而,就在烏爾善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全身心投入封神系列電影的創作。這個決定,無疑是他電影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戰,也是他電影之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封神系列電影,改編自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與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擁有神、妖、人的宏大神話世界觀設定,既有宏大歷史、宗教背景,又有天馬行空的民間想象,深具國民性,同時觸及時代變革、善惡斗爭、英雄成長等神話史詩的重要母題。
烏爾善對這個項目寄予厚望,他花費數年時間籌備,邀請了眾多專業人士參與劇本策劃,先后修改打磨十多稿劇本,力求將這個經典神話以全新的視角呈現給觀眾。
為了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烏爾善更是不惜重金,組建一支國際化的團隊,采用了先進的特效技術和制作工藝。
從2014年開始籌備,到2018年開拍,再到2020年殺青,《封神》三部曲凝聚烏爾善和整個團隊無數的心血。觀眾們對這部電影也充滿了期待,他們渴望看到一部能夠媲美《指環王》的中國神話史詩電影,希望烏爾善能夠再次創造奇跡。
2023年7月,《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在萬眾期待中震撼上映,這部籌備多年的神話史詩巨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電影市場掀起了驚濤駭浪 ,首日票房便高達1.70億,上映三天票房突破5億,最終票房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9.12億元,成為當年暑期檔的票房黑馬。
《封神1》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其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功不可沒。影片開場的“冀州之戰”,宏大的戰爭場面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千軍萬馬的廝殺,鮮血染紅了大地,喊殺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讓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攻城戰中,投石車拋出的巨石如雨點般落下,砸在城墻上濺起無數火花,士兵們奮勇攀爬云梯,卻不斷被城上的守軍擊退,有的甚至直接從云梯上墜落,摔得粉身碎骨。這些逼真的場景,搭配上震撼的音效,讓觀眾身臨其境,仿佛親身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
除了戰爭場面,影片中的法術特效也讓人眼前一亮。姜子牙施展法術時,周身光芒閃爍,強大的法力波動仿佛能沖破屏幕。哪吒的混天綾舞動起來,如同一道絢麗的彩虹,所到之處敵人紛紛被擊退。
雷震子的翅膀展開,遮天蔽日,他在空中翱翔,發出的怒吼聲讓人膽戰心驚。這些精彩的法術特效,不僅展現了中國神話的奇幻魅力,也讓觀眾大飽眼福,感受到了視覺上的極致享受。
在人物設定方面,《封神1》也進行了大膽創新。紂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個暴君,而是被賦予更多復雜性和層次感。他有著強烈的權力欲望,為了登上王位,不惜殺害自己的兄長和父親。他深知權力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運用權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與妲己的合作中,他充分利用妲己的妖術,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他的陰險和狡詐。這種全新的紂王形象,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反派角色,也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看點。
妲己也不再是那個單純的紅顏禍水,而是被塑造成一個有著明確目的和動機的角色。她是一只被封印的狐妖,為了報恩,她與紂王達成了合作。她利用自己的妖術,幫助紂王實現他的野心,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生存之道。
她的每一個舉動,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她的形象不再是以往那種柔弱、嫵媚的女性,而是充滿了野性和力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堅定和決絕,讓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屈和頑強。這種全新的妲己形象,打破了觀眾對傳統妲己的認知,也為影片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考。
然而,《封神1》并非十全十美,在一片贊譽聲中,也夾雜著不少批評聲。一些觀眾認為,影片存在明顯的西方化痕跡,這種西方化的呈現方式,讓影片失去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在人物造型上,一些角色的服裝和發型設計過于西化,與中國古代神話的風格不符。比如,妲己的服裝造型過于暴露和時尚,缺乏中國傳統服飾的韻味和美感。在場景布置上,一些建筑和道具的設計也借鑒了西方的元素,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西方的神話世界中。
劇情邏輯方面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質子營的設定就顯得有些牽強。在古代,質子制度是一種常見的政治手段,但在影片中,質子們對紂王的忠誠和盲目崇拜,讓人難以理解。
他們在朝歌待了八年,被紂王訓練成了一支忠誠軍隊,甚至在面對自己的親生父親時,也毫不猶豫地選擇紂王。這種情節設定,缺乏足夠的鋪墊和邏輯支撐,讓人感覺有些突兀和不合理。
再比如,姜子牙下山尋找天下共主的過程過于順利,缺乏足夠的波折和挑戰。作為封神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姜子牙的使命是尋找能夠拯救蒼生的天下共主,但在影片中,他的尋找過程幾乎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他很快就找到了姬發,并認定他就是天下共主,這種過于簡單的情節發展,讓觀眾覺得缺乏緊張感和懸念,也無法充分展現姜子牙的智慧和能力。
《封神2》的劇情猶如一團亂麻,讓觀眾看得一頭霧水。影片開場便毫無征兆地宣布姬昌身亡,這一關鍵情節的呈現沒有任何鋪墊,仿佛是從天而降的消息,讓觀眾還未從第一部的故事中緩過神來,就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搞得不知所措。
緊接著,姬發在沒有任何過渡的情況下就直接去設伏,這種突兀的情節轉換,就像是在看一部沒有剪輯好的影片,片段之間缺乏必要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讓觀眾難以理解角色的行為動機和故事的發展脈絡。
魔家四將的登場,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們的形象和行為,完全背離觀眾對這一角色的認知。在觀眾的想象中,魔家四將作為殷商重要將領,應該是威風凜凜、氣勢不凡的,然而影片中的魔家四將卻從里到外都透露著一股“傻氣”。
他們的動作僵硬,表情木訥,戰斗時的表現更是讓人不敢恭維,仿佛不是久經沙場的將領,而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這種對經典角色的不合理改編,無疑是對原著的不尊重,也讓觀眾對影片的劇情質量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主要角色的人設崩塌也是《封神2》備受詬病的一大問題。姬發作為影片的核心角色之一,在第一部中展現出的是聰慧敏銳、勇敢堅毅的形象,他對紂王的野心有著清晰認識,并努力掙脫紂王控制,回到西岐。
然而在第二部中,他卻像是變了一個人,變得優柔寡斷。在戰爭已經打響的關鍵時刻,他竟然選擇投降,這與他在第一部中所展現出的性格特點背道而馳,讓觀眾難以接受。
殷郊的法相更是讓人忍俊不禁,原本應該是威風八面、霸氣十足的法相,在影片中卻呈現出一種喜劇感。他的三頭六臂造型,不僅沒有給人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反而讓人覺得像是一個滑稽的玩偶,藍色的身體和奇怪的動作,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阿凡達”或“藍精靈”,完全破壞了角色的威嚴和神秘感。
聞仲作為殷商太師,在原著中是一位極具威望和實力的人物,然而在影片中,他的死亡卻顯得極為草率,被一個凡人輕易戳死,這不僅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實力,也讓觀眾對影片的劇情合理性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封神2》上映后,觀眾的憤怒如洶涌的潮水般難以遏制,在網絡世界掀起了驚濤駭浪。豆瓣、貓眼等評分平臺上,差評如潮水般涌來,評分一路下滑,從最初的6.3分跌至6.1分,在及格線邊緣搖搖欲墜。觀眾們的期待值有多高,如今的落差就有多大,這種強烈的心理反差,讓他們對影片的不滿愈發強烈。
從票房數據來看,《封神2》也遭遇了滑鐵盧。上映首日,期待值迅速轉化為失望,負面口碑如潮水般涌來,曾經預估的30億票房也如同空中樓閣,一路暴跌至11億,與第一部的26億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封神2》的失敗,給所有導演敲響一記警鐘。在觀眾審美日益提高的時代,粗制濫造、掛羊頭賣狗肉的作品無法立足。觀眾不再是可以隨意糊弄的對象,他們對于電影的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對于用心制作的作品會給予熱烈的支持,而對于敷衍了事的作品則會毫不留情地批判。
導演們應該明白,尊重原著、尊重觀眾是創作的基本準則。在電影創作的道路上,唯有腳踏實地,用心雕琢每一個細節,尊重文化傳承,珍視觀眾的期待,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