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昨日正式啟動面向品質堂食餐飲商家的招商活動,首年全年免傭金,宣告發力進入外賣市場。
京東做外賣并不算什么新鮮事,其收購的達達很早之前就做過外賣,后因市場策略、競爭等因素淡出。所以,現在的問題是,這一次京東的進入,在市場時機、供給側、用戶體驗、履約效率等層面,跟以前比,有什么不一樣嗎?
一
時機
京東外賣選擇此刻入局,從市場環境上看,《商業觀察家》認為,當下中國外賣市場大致可能有四個層面的新動向。
一、供給側:餐飲連鎖化發展推動。
渠道端的擴張行為,一般都有供給端的力量來推動。像零售商的擴張都有供應商在背后“鼓勵”,通過合作零售商的擴張,供應商就能賣得更多,規模起來再給零售商一個更好的供應價格,支持其持續擴張。
中國餐飲行業當下正處于連鎖化擴張階段,大量的中央廚房、預制菜產能項目在前些年上馬,整體都是百億級、十億級的投入,到現在也都紛紛進入了產能釋放階段。
配合商業地產項目的大量,甚至過剩供給(購物中心不讓開明火,個體商家不能現炒,入駐購物中心的餐飲商家主要為連鎖商家),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發展這些年一直都在擴張,市場整體看起來也比較卷。
在線上端,既有的外賣平臺扣點已經非常厲害,普遍能到40個點以上,所以,基于自身的擴張與對外賣高扣點的“憤怒”,連鎖餐飲商家一直在試圖推動新的外賣平臺出現,很多連鎖餐飲商家在公開場合都曾對京東喊話,也去做個外賣平臺。
京東的成長實際上也得益于供應商端的“鼓勵”,它靠電器品類起家,當時,以國美、蘇寧為代表的線下電器連鎖對電器品牌的“壓榨”非常厲害,電器品牌急需一些新的渠道出現,這給了京東機會,成就了京東。
二、流量。
現在,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時代已經結束了,市場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這帶來了兩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慣性。
市場雖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但并不意味著既有的那批企業能調整得過來,以前的經營慣性已經形成,而慣性是很難被逆的。
現在的、傳統的那批互聯網公司,至少到目前為止的經營,其實還是在做一個流量生意,做一個流量收割邏輯。
餐飲外賣屬于本地生活業務,是與線下融合的O2O業務,不止京東,當下的互聯網大廠都試圖發力本土生活業務,核心是什么呢?
它們的線上流量不夠了,要從線下找交互場景要流量。京東現在做外賣業務,肯定也有流量層面的考慮。京東在高線市場滲透率很好,但頻次是弱點。
另一個問題是:轉型。
市場進入到存量競爭階段,而存量競爭就是拼深度服務能力。從過去的流量紅利時代的野蠻生長、粗放經營轉型到深度運營。
京東外賣現在打“品質堂食餐飲商家”這張牌,看起來,就是要在原有的外賣大盤下,來細分做一個深度運營、深度服務市場。在消費端建立品質心智,在供給端來拉升行業標準。
這是個存量市場的經營邏輯。
三、微妙的市場形勢。
《商業觀察家》獲知的一些信息(未經官方確認)是:在有關外賣市場規范經營方面,美團在節前與有關部門的溝通洽談中,據說談的有點僵。餓了么2025年的市場目標是要盈利。
外賣市場有點微妙。
四、履約。
在京東內部,京東物流是很強勢的一個部門。物流層面的業務對京東的決策走向有很大的影響力。
京東就是“物流”支撐出來的企業,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出生于物流家庭,其對物流很重視,對物流行業很敏感,也有很好的判斷力。一些市場人士曾對《商業觀察家》這么評價劉強東,在他身上,有股物流行業常見的“江湖氣”。
外賣的履約是同城物流范疇,它與即時零售的關聯性強,都是做本地生活業務,都要建立及時達的消費心智與消費習慣,都需要架構同城物流網絡來履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外賣沒做好,即時零售可能也做不到第一。
在這個領域如果失去市場份額、失去市場影響力,京東面臨的一個直接問題是:京東可能就不是配送最快的互聯網企業了?!岸唷⒖?、好、省”,以快見長的京東,面臨失去“快”的優勢的風險。
而像美團則非常堅決地投入在做“萬物即時到家”,“萬物”包括京東的基本盤品類:3C、電器,以及京東要著力發力的品類市場:商超快消醫藥。
到家消費場景,履約成本是第一大決勝因素。次日達快遞電商,流量是排第一位的決勝因素,它的履約可以用社會物流。但在即時到家領域,決勝競爭的第一大因素不是流量,履約是第一位的。因為“即時到家”是高頻剛需消費場景,本身流量相對充沛,而小時達的履約能力的構建和成本優化則比較難。
以物流能力見長的京東,是不能容忍在這個領域失位的。
這可能是京東做外賣的原因之一。
二
挑戰
京東做外賣,《商業觀察家》認為,可能也有兩個挑戰。
一、投資回報率。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花了95億美元收購了餓了么,但是市場往往忽視的是,這些年,其實阿里巴巴又差不多花了同樣多的錢,來支撐、維系餓了么的運營。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在外賣賽道,新玩家的投資回報率要怎么算?
要投入多大才能帶來多大的市場份額與流量。帶來的流量在京東的盤子里又會有何種轉化變現效率。
外賣的用戶群都是年輕人,年輕女性比重較大,之于京東倒是可能產生增量價值,至少是頻次上的增量價值,這要看京東能不能做很好的運營。
總體來說,按市面上既有的模型來打外賣,肯定是不行的。京東打外賣肯定需要創新,肯定要在原有的基礎做出提升,尤其是在履約層面的創新與提升。不過,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看到京東外賣有很特別的打法,需要繼續觀察。
二、規模劣勢。
美團在這個領域的最大優勢,是規模優勢。
京東在“即時到家”過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區域訂單密度不足,履約成本太高了。
怎么做出訂單密度,做出訂單規模,或者說,在有限的訂單內做出更高的履約效率,突破美團的“規模門檻”,依然還是京東未來的一個很大挑戰與命題。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