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北緯32度為界,依地勢西高東低,以此為界劃分了南北兩個不同地質氣象條件意義的區域。
西北五省,土壤多呈堿性,而東部海拔低,土壤濕潤肥沃并呈酸性,
這些地域性的土壤、氣象、水文條件不同,
再加上各個坑口的保存材料和所在地點不同,
致使玉器發生蝕變、風化的表現就不盡相同。
我認為地域特征與坑口特征是兩個概念,不能混同。
區域是古玉所在的空間,而坑口只是這個空間中的某一個點。
這個點中器物的變化會由于放置位置與年代的不同,會產生材質不同程度的蝕變和風化,但它們的蝕變和風化共性肯定具有地域特征。
例如;北方多土沁(黃色沁),南方多水沁(白色沁)就是一個很好地佐證。
現在有關介紹古玉器的書籍和相關資料,基本都按歷史文化順序的角度來闡述。
這對古玉愛好者了解玉文化的傳承延續和銜接是有利的,
但從古玉器的研究和鑒賞角度來看,筆者感到至少是欠缺了一點的。
古玉器在不同地域所呈現的不同地域特征,是有其共性的。
無論是傳世還是出土玉器,經過歲月長時期的水土及其他物質侵蝕,
必然會留下種種不同的烙印,從而為鑒別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
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從形制、紋飾上進行斷代和時期劃分,
但作為鑒賞古玉的一個主要特征沁色來講,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其所在不同地域含有的不同元素和沁色之間,
再加上玉質的對應關系了。
理不清這些關系,就很難準確地來判斷這一主要特征。
在搞清楚蝕變和風化和地域土壤、氣象、水文,玉質材料之間的關系之后,
就要考慮坑口墓葬的位置,保存條件和是否遭到破壞的諸多因素了。
紅山文化放在腹部的玉環、玉冠、玉人
最后還要考慮的是古玉器在在坑口中的擺放位置以及擺放位置可能出現的環境狀況,
例如:棺槨內外、容器內、附著物等。
對古玉器的蝕變和風化判斷、鑒賞、斷定的這個過程我稱之為“三部曲”,
許多朋友可能會感到這種提法有點不著邊際。
別急,慢慢來;
第一步多看博物館的館藏,要了解不同地域博物館古玉器所具備的特征共性;
第二步根據器物直觀表現來分析(例如受沁顏色、沾抹朱砂、殘缺表現、);
第三步可以根據類似器物的出土報告來加以分析對比,得到大致的信息。
我們要帶著問題去參觀欣賞觀察器物。沒有目的地去看,等于走馬看花就不會有收獲和知識的進賬。
要設法去證實書本、資料、老師、朋友處學來的的鑒賞手段和信息,不消化籠統地照搬往往會誤入歧途。
開拓思路,吸取精華,舉一反三,不懂不動,寧愿錯過,絕不沖動。
下面一起來欣賞那些沁色漂亮的珍品:
紅山文化青玉帶齒動物面紋飾
紅山文化 玉獸形玦
齊家文化玉璧
西周至商 獸面紋玉鉞
西周至商 玉牙璧
西周至商 玉璋
漢代龍紋手鐲
龍形玉佩 戰國
漢代玉帶鉤
戰國玉琮
戰國晚期獸形玉佩
漢代同心圓龍鳳鏤空雕玉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