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u(念成四聲),通常指的是古驃國,它是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佛教古國,年代劃分于公元220年﹣832年,位于現今緬甸一帶
而我們在玩珠子的時候所指的 Pyu ,其實包含了緬甸的古驃國和泰國華富里的陀羅缽地王國,甚至延伸到高棉和占城等地,也就是現今的柬埔寨和越南。
而且在珠子圈說的 Pyu 所指的年代也更加廣泛,上限提高到了距今2000年以上的薩孟河谷,是比天珠更早的存在。
Pyu 珠的材質和種類非常豐富,有各種蝕花類 Pyu 珠和天然類 Pyu 珠,還有異形珠等等。我們提到的 Pyu 珠,指的是蝕花類 Pyu 珠中的一小部分。比如最常見的瑪瑙、礦石和木化石材質的瓜珠。通常容易和邦迪克混淆的,就是木化石材質的 Pyu 珠。
說到Pyu 珠,就不得不提一下,邦迪克珠。這兩種珠子外貌非常相似,很多新手都無法區分,但不管是從原材料,還是年代以及制作工藝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邦迪克其實應該劃分到部落珠飾里,它來自緬甸北部山區的部落民族﹣欽族。邦迪克這個名字是 Pumtek 的音譯,緬語意為傳家寶。在約定俗成的理解中,邦迪克珠指的是使用蝕花技術制作的木化石珠子。
早些年的古珠玩家說起邦迪克的年代,基本都是說邦迪克是千年,而現在有了更完善的體系和認知之后,對所謂一代邦迪克的年代劃分基本在300-500年之間。
一代邦迪克
二代邦迪克
新的三代邦迪克
在 Dubin 所撰寫的《 The history of beads 》一書中,對邦迪克年代的劃分是16世紀以后。而且很重要的一點,邦迪克的制作工藝是一直傳承下來的,并且至今還在持續制作,這也是為什么邦迪克會有一代、二代來進行年代的區分。
PYU的制作工藝
pyu珠的兩種顏色都是人為施加的,使用的是抗染加堿性溶劑浸泡染色的蝕花工藝,所以我們在實物中看到的 Pyu 珠,珠體上兩種顏色之間的界線更加分明,對比度也更加強烈,甚至有一些情況下,可以看到所謂的"脫線",也就是白色線條變淺或消失,直接露出黑色底色的情況。
而且通過 Pyu 珠的半成品標本可以得知, Pyu 珠的制作是先蝕花再打孔的,由于佩戴使用的方式,大多數都 Pyu 珠孔道兩側磨損并不明顯,而且從孔道的方向看,明顯能看到外層的黑色和內部材質的淺色分層。
邦迪克的制作工藝
邦迪克的制作方式和 Pyu 珠有所不同,可以說是簡化版的蝕花工藝,蝕花的方式更接近類型一的蝕花紅玉髓珠。從目前和緬甸工匠所獲取的邦迪克的制作流程來看,邦迪克并沒有類似天珠一樣的通體白化工藝,而是直接使用抗染劑遮蓋木化石的原色,再使用堿性染色劑涂抹底色的部分來制作。
通俗地來說,就是邦迪克的淺色或白色線條并不是蝕花工藝所致,而是在抗染劑的作用下保留了木化石原本的顏色,深色或黑色的部分則是通過蝕花工藝施加的顏色。
不管是PYU珠還是邦迪克珠,它們的民族歷史韻味和多種多樣的圖騰魅力,使得它們流入了文玩市場,尤其是邦迪克珠被稱為“地珠”。如果說天珠是從天而降的神賜,地珠就是大地母親所孕育的至寶,畢竟在億萬年前的材質加持下,在賦予手工制作象征意義的圖騰,作為地珠之母,也算實至名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