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作為我國第一個發射場,又稱為“東風航天城”,曾發射過我國第一枚地地導彈——東風1號、發射過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過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1號。
然而就是這樣如此重要的發射基地,卻不是我們自主建造的,而是由蘇聯專家援建而成,我國首座真正自主設計建設的火箭衛星發射場,其實是1967年開建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在沒有外國專家支援,國內專業技術人才奇缺、各類資源缺乏、大型施工器械缺乏的情況下,一代航天人就憑借一腔報國熱血,以白手起家的方式建成了。
而負責太原衛星發射基地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就是張敏將軍。
1925年出生在河北保定市定州市的張敏,出生的年代正值軍閥混戰、日寇入侵的時期,在全面抗戰爆發不久,年僅12歲的張敏就參加了革命。在抗日戰爭中,張敏多次參加了反掃蕩、反蠶食戰斗;在解放戰爭中,張敏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廣州戰役等。
建國后,張敏一度擔任44軍130師390團副政委一職,由于44軍在1952年10月被裁撤,下轄的130師跟45軍合編組成新的54軍,張敏隨即轉入54軍130師任職,并入朝參戰,一直待到1958年才回國。
本以為張敏回國后,能繼續留在54軍任職,畢竟54軍是我軍赫赫有名的鐵軍。誰知,他卻在1959年被分配到了酒泉基地工作,從此正式開啟了張敏為期23年的航天建設生涯。
彼時,正值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建設的初期。
根據中蘇簽署的《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1957年12月30日,蘇聯列·米·蓋杜柯夫少將率領的導彈靶場選勘專家組就來到了中國,以此幫助我們開展導彈試驗基地勘選定點工作。
在這個背景下,又剛好也趕上志愿軍駐朝部隊的撤離,所以我國在1958年3月就命令志愿軍20兵團司令部、政治部機關及直屬隊部分人員秘密回國,直達西北參加導彈基地的組建,對內番號定為中國導彈綜合試驗基地(靶場),對外的部隊番號則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半年后才改為解放軍第二十訓練基地,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再使用20兵團的番號。
當然了,20兵團所屬的21軍和54軍是后來才回國,并沒有實際參與基地建設。張敏是在離開54軍后,才來到酒泉工作的。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可稱為東風基地,這是張敏第一個參與建設的發射中心,一干就是7年時間,他從此與導彈、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還擔任東風基地訓練部部長。
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畢竟不是中國自主建設的基地,到了五六十年代,又碰上中蘇關系惡化,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兩黨聯系基本中斷,為了繼續發展航天事業、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急需要重新建設一個更隱蔽且屬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發射基地,最終選址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境內深山中。
就這樣,在1967年3月初,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派遣了第一工區的上千名人員乘坐專列,趕往山西,準備著手建設新的岢嵐基地,而帶隊人就包括張敏。
第一工區是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師級單位,張敏作為第一工區主任,主要負責岢嵐基地施工的總體計劃安排,任瑞成政委負責組織建設和地方黨委政府聯系工作。經過短短的一兩年時間,一座新基地的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入使用,還成功發射了“東風3號”導彈。
在岢嵐基地投入使用的同時,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第一工區,也被改稱為第五試驗部。
張敏在岢嵐基地工作了4年,基本把岢嵐基地建設推向正軌,沒想到遭遇了文革沖擊,被迫離開了岢嵐基地,下放到五七干校,這一待又是4年時間。
等張敏結束下放,正趕上中國導彈試驗基地撤編改革,他也迎來了第三個衛星發射基地工作階段。
1975年9月中國導彈試驗基地撤銷,也就是解放軍第二十訓練基地,下轄的各工區、各試驗部都分離出來,改編為獨立的試驗訓練基地。
其中以中國導彈試驗基地第一試驗部為基礎,重新組建了新的解放軍第二十試驗訓練基地,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張敏原來所在的第五試驗部則是組建了解放軍第二十六試驗訓練基地,即那個新建設的岢嵐基地,也就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第七工區為基礎,組建了解放軍第二十七試驗訓練基地,即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張敏就擔任改編后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第一任主任,也稱為解放軍第二十七試驗訓練基地首任司令員,歸屬國防科委直接管轄,這是張敏任職的第三個發射基地。
彼時的發射基地建設基本趨于成熟,加上張敏本人長期奮戰在發射基地建設的一線,又擁有豐富的經驗。安排張敏擔任西昌發射基地的首任司令員,就是希望他像管理建設太原發射中心那樣,把新生的西昌發射中心也建設好,所以張敏主政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長達7年才離任。
1982年7月,軍委科學技術裝備委員會(軍委科裝委)、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委)、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國防工辦)三家單位合并成立新的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同時稱國家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接受軍政雙重管轄,以此作為管理國防科技、國防工業的領導機構,屬于大軍區級單位。
在國防科工委成立的同時,還設立了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作為技術指揮系統的領導機構。
當選擇國防科工委首任領導班子時,由長期領導組織衛星火箭實驗任務的老航天人陳彬少將擔任國防科工委首任主任,國防科委政委劉有光少將擔任國防科工委首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而國防科工委首任參謀長則由張敏擔任。
張敏參謀長足足任職了10年之久,成為國防科工委首任領導班子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核心領導;期間在我軍恢復軍銜時,張敏參謀長和國防科工委第二任主任丁衡高、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葉正大一起被授予了中將銜,而彼時的國防科工委政委伍紹祖和政治部主任崔毅卻只被授予了少將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