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遭遇背叛的痛苦?#
一談起第三者,在眾人口中有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幾乎不會有人為插足他人婚姻家庭的行徑辯護,可如果這個遭受背叛的人本身就不討喜、人緣差,你還會對ta產生同情嗎?
有人在網上提問:自己的一位同學即將結婚卻被第三者插足,許多當年和這個同學不對付的人也為其抱不平,十分氣憤??伤麉s不明白,大家原本討厭那個同學,為何又要因為對方遭受背叛而生氣?何況這也不是婚內出軌,似乎并沒有嚴重到那個地步。他想知道,為什么人人都討厭感情中的第三者,即便他們和原配不認識,甚至也不喜歡那個原配?
討厭第三者看似理所當然,背后其實也有很多社會學和心理學的道理可供深究。
人們討厭第三者,不僅是因為背叛傷害了原配,更因為第三者的存在撼動了大眾對于感情、婚姻和忠誠的信念體系,把親密關系中的脆弱、不確定性暴露在了大家面前。
第三者的插足打碎的不僅是某一個人的幸福,更是眾多普通人內心深處對于愛的信仰與期待。
這就好比你跑到一個基督徒面前大喊上帝已死,或者欺騙一個和尚吃肉,這些舉動在本質上也并沒有傷害到什么人,但必然會遭到相關群體的排斥與厭惡。
既然如此,如果討厭第三者是天經地義的,在討論出軌事件時我們就可以一味盡情去討伐第三者有多可惡咯?
也不盡然。插足他人家庭的不道德行為固然值得鄙視,但如果在討論親密關系中的問題時只聚焦于關系之外的第三方,反而容易白白浪費精力,忽略了關系本身的問題。
你當然可以討厭第三者,但為了你自己好,最好不要盲目地傾注這種討厭。分析清楚自己為什么討厭,有意識地將這種惡感限制在恰當的范圍內,對你自己、對經營親密關系才最有益處。
01當你恨第三者,你在恨什么?
大眾無疑是恨第三者的:喊上一句“打小三了”,你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在光天化日之下對另一個人進行施暴;不管發生了多么殘忍的案件,只要將糾紛緣由模糊成“被戴了綠帽”,無數陌生人都會對作案者表示理解。
可是,正如你所提出的疑問:第三者撬的不是你本人的墻角,受害的原配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甚至可能是原本就被大家所討厭的人,為什么人們還會被第三者激起如此強烈的厭惡?
如果你要說不道德的行為人人得而誅之,被討厭也很正常,但放到其他事情上又并不是這樣。比如千里之外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因為偷的不是自己口袋里的錢包,大部分人對這起盜竊案的關心程度可能還不如自己今天吃什么樣的午餐,如果被偷的是一個富二代,有的人說不定還要幸災樂禍,覺得這也算得上劫富濟貧,活該有錢人倒霉。又比如一個女孩深夜去酒吧卻遭到騷擾,恐怕有的人不僅不會同情她,還會指責她不該去這樣不正經的地方玩樂。
同樣是道德敗壞、給他人帶來了傷害,第三者的插足和這些有什么不同?其實區別正在于,第三者的存在激起了指向我們內心中自我價值和安全感的恐懼。人們對于第三者格外猛烈的憤怒,只不過是這一心理機制的外在表現而已。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發現,情感是道德的基礎,道德不是由理性推理而來,而是人們先有了惡感的本能反應,然后才開始絞盡腦汁為自己的情感捏造相應的理由。人們做出道德判斷是迅速且情感化的,道德推理只不過是我們為了鞏固判斷的合理性而事后作出的解釋。
無論事后我們為第三者不該存在找出多少個有理有據的辯護理由,都無法否認我們之所以如此強烈地憎恨第三者,是因為我們直抵內心深處的那些難以言說的恐懼——面對第三者,你害怕了。
第三者的存在就像平靜水面投下的一顆石子,攪動了你原本安穩的思緒,提醒了你一個恐怖的事實:任何親密關系都可能因為外力而受到干擾。
不管你們之前有多相親相愛,不管你對你們的感情多么有信心,不管你曾經有多么信任另一半的人品……這個事實打破了人們對親密關系中安全感的幻想,使你不得不面對“我的親密關系是否也同樣不可靠?我的愛人是否會同樣背叛我?”的可能性。
第三者的存在揭示了親密關系的脆弱性。由兩個人組成的伴侶關系是人類最深刻、最私密的一種情感聯結形式,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卻因為彼此相愛而自愿向對方托付自己的生命與財產,甚至因此而誕下新的生命。在建立這樣的關系時,人們必然會對承諾和信任產生一種信念,相信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是牢固的。我們渴望全心全意被愛,擁有一段純粹而專一的關系,第三者的存在卻像敲響了一個警鐘,告訴所有人這種關系并非牢不可破,而是脆弱且易受外界干擾,忠誠可能只是特定情境下的選擇。你在關系中的安全感被動搖,引發了你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第三者的存在還對大眾的愛情理想產生了沖擊。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對愛情和婚姻的認知框架,你從小聽著王子和公主最終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長大,你對愛情的期待是忠貞不渝,是白頭偕老,即便長大一點之后你明白了現實不能總是如我們所愿,你想的也是不喜歡了可以分手或者離婚,而不是來自深愛之人的背叛。因此即便出軌事件的當事人與你并沒有直接聯系,你也會不自覺將這種威脅投射到自己的認知框架之中,從而感到受到了攻擊。
恐怖、焦慮、不安全感……當你無力應對內心被第三者的存在所引發的負面感情時,人們便傾向于將其投射到外部目標上,對第三者的憎恨正是這樣一種情感轉移過程。
這些負面感情的根源原本是你自身關系中的隱性問題:比如對伴侶是否忠誠的擔憂,對自身吸引力的懷疑,對兩個人關系能延續多久的不確定性……要面對和解決這些難堪的問題需要強大的心理能量,但把憤怒指向外部的第三方則簡單得多。只要把復雜的內心矛盾簡化為“有外人在害我”,你就能輕松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假裝關系中的問題并不存在。
這也是因為憤怒是一種高能量的感情,當怒火在你全身猛烈燃燒的時候,它能賦予你一種虛幻的掌控感,讓你覺得自身充滿力量。于是,當個體感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受到威脅時,憎恨第三者就成了一種“掌控局勢、占據上風”的方式,仿佛只要盡情毆打標著第三者名牌的稻草人,就能破壞給你帶來挫折的一切阻礙。
憤怒是掩蓋狼狽的面具,將注意力集中在“第三者有多可恨”上,個體可以暫時逃避對自身價值的深層懷疑,以及對自身信念動搖的恐懼。
02盲目討厭第三者,會讓你陷入誤區
無論是疼痛還是憤怒,本質上都是來自身體的一種信號,提醒我們及時保護自己。如果你盲目沉浸于憤怒之中,忽視了這種信號本身的意義,一味把注意力集中在譴責其他人身上,反而對自己沒有好處。
就算第三者真的被大眾的怒火嚇走,你們的親密關系中本就有的問題依然存在。
千里之堤的確會潰于蟻穴,但這難道能說明螞蟻有多強大嗎?不,這只說明堤壩在修成之后就疏于維護,才會讓螞蟻有時間一點點蠶食大壩的根基,直到大壩中的水從空隙里沖垮大壩。但其實只要有人在精心維護堤壩,只要隨便揮揮掃帚就能清掃走蟻穴,螞蟻根本沒有破壞大壩的機會,在面對人類時,螞蟻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親密關系本身就是大壩,第三者就像螞蟻,如果不是關系內部原本就存在的問題給了第三者可趁之機,那第三者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辦法憑空破壞一段關系,ta也只是一個人,又不會迷惑人心的魔法。
第三者的出現只是暴露了關系中原有的裂痕:溝通不暢,情感疏離,信任缺失……而如果你將所有憤怒都投射到第三者上,用這樣單一化、標簽化的歸因方式來看待問題,便會掩蓋親密關系中更復雜的矛盾,讓你更難去理解和改善自己的親密關系。
我理解,每個人都會害怕自己的關系里出現第三者,因而對一切第三者憤怒不已,但過度關注外部威脅只會讓這種恐懼變得更加強烈。當你不斷強化“外界有威脅”的認知時,也會不斷削弱自身對經營好親密關系的信心。這種思維模式讓你在感情中變得更加敏感,甚至對伴侶產生不必要的懷疑,從而影響關系的質量。
對第三者的盲目仇視不會幫到你,只會助長你內心的不安全感;反過來,控制自己的討厭,冷靜下來審視情緒的來處,不再停留在淺層次的道德評判中,則會令你有機會通過反思獲得成長。
當然,這樣說不是要禁止你討厭第三者,我們完全可以承認自己的惡感真實存在且合理,不必否定或壓抑自己的憤怒,不過同時也可以試著以溫和、好奇的態度去觀察自己的情緒:
為什么有人遭受背叛讓我這么生氣?這件事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
它觸發了我哪些感受、創傷或恐懼?
是否引發了我對自己感情生活的一些擔憂?
通過這些反問,你可以將注意力從外部事件轉回到自身,更好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減少面對外界威脅時的焦慮與不安,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中不同可能性的未來。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恐懼大都因為無知與不確定感而產生?!?/p>
看清第三者帶來的威脅如何有限之后,你便不會再陷入盲目的焦慮或者仇視,而是可以專注于創造自己的幸福。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