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蘋果2024全年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7%,總量約為4290萬部,市場份額從19%降至15%,排名第三。對比來看,華為2024年出貨量同比增長37%至4600萬部,vivo以4930萬部出貨量位居榜首。
而從現實角度來看,的確如此,蘋果旗艦店里,曾經通宵排隊的果粉長龍消失了。玻璃幕墻上iPhone16的巨幅海報,在冬日陽光下泛著冷清的光。
價格戰打不贏,情懷牌玩不轉
蘋果這艘豪華游輪,正撞上中國市場的冰山。當庫克把iPhone16 Pro定價推上12999元高峰時,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都在搖頭:”這價錢夠在縣城買兩平方房子了。”日媒扒出的數據更扎心:2024年蘋果手機均價突破900美元大關,是國產手機的三倍有余。
可消費者不是傻子。有人舉著華為Mate70衛星通信版笑道:”花一萬多買個信號時有時無的蘋果?不如買這個能打衛星電話的國產機實在。”這話揭開了蘋果的遮羞布,當國產手機把衛星通信、折疊屏、石墨烯散熱做成標配,蘋果還在擠牙膏式升級攝像頭。
更絕的是價格戰術。小米15至尊版直接把驍龍8 Gen4旗艦機打到3999元,這一記”價格屠刀”砍得蘋果措手不及。就像老話說的”光腳不怕穿鞋的”,國產軍團用機海戰術把5000元以下市場圍得水泄不通,逼得蘋果只能困守高端孤島。
創新乏力遇上”狼群戰術”
2015年,蘋果在中國市場25%的份額何等風光?那時的華為手機還在給運營商做定制機,小米剛靠性價比殺出血路。可如今風水輪流轉,國產手機不僅學會”虎口奪食”,更玩起了”群狼撕咬”。
上海陸家嘴金融精英們的口袋就是縮影。三年前清一色的iPhone,現在變成了華為Mate、小米Mix Fold、vivo X Fold三足鼎立。OPPO的卷軸屏手機在商務圈引發轟動,榮耀的AI大模型助手成為職場新寵。反觀蘋果,iOS系統十年不變的圖標排列事變都不曾改變。
日本技術專家山田一郎說得犀利:”蘋果的創新就像老牛拉破車,國產手機卻是高鐵組隊飆車。”這話雖糙理不糙。當華為用自主芯片實現5G回歸,當小米澎湃OS重構人車家生態,蘋果的A18芯片性能提升卻被網友調侃為”擠牙膏冠軍”。
漲價續命終成飲鴆止渴
庫克財報會上得意的笑容背后,藏著危險的生存游戲。靠著每年20%的漲價幅度,蘋果硬是把毛利率撐到50%以上,可這種玩法正在反噬。
深圳華強北的檔口老板算過筆賬:現在賣十臺小米的利潤,抵得上三臺iPhone。更致命的是,二手市場里九成新的iPhone14只賣原價的40%,這價格倒掛直接把潛在買家嚇退。
海外市場的增長更像遮羞布。歐洲人還認蘋果這塊金字招牌,印度市場靠著廉價版SE系列勉強支撐,可這些地方哪比得上中國市場的體量?日本市場6%的跌幅看似溫和,實則連最忠實的果粉都在動搖。
AI救場姍姍來遲
聽說蘋果要押注生成式AI打翻身仗,可碼農們都在冷笑。且不說國內大模型戰場早已殺成紅海,單是數據合規這道坎就夠蘋果喝一壺。
更尷尬的是使用場景。比如,”消費者能在華為手機上用AI一鍵生成PPT,在小米汽車里語音操控智能家居,蘋果的Siri卻連地鐵線路都查不明白。”
當國產手機把衛星通信做成”家常菜”,把折疊屏玩出十八般花樣,蘋果似乎從聽不進去用戶的需求和忠告。
蘋果的困局早就有跡可循
2018年華為被制裁時,蘋果吃盡紅利;2021年元宇宙火爆,蘋果冷眼旁觀;2023年生成式AI爆發,蘋果姍姍來遲。這種”龜兔賽跑”式的節奏,終于在今天嘗到苦果。
但要說蘋果就此沒落,恐怕為時尚早。若蘋果肯把定價拉回理性區間,把供應鏈向中國廠商開放,甚至學特斯拉搞本土化研發,未必不能絕處逢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智能手機這個修羅場,根本用不了三十年。當城市地鐵里隨處可見折疊屏展開的瞬間,當縣城手機店把華為樣機擺在最顯眼位置,所有人都明白:這場“中國戰事”,蘋果若再不放下身段搞創新,恐怕連“河西”的余暉都抓不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