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的發(fā)明者尚無定論,比較常見的說法是晉文公。關(guān)于木屐的歷史和文化傳承介紹如下:
發(fā)明者相關(guān)傳說
據(jù)《莊子?異苑》記載,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晉文公為感念介子推當(dāng)年的救命之恩,將介子推死時所抱之樹制成木屐穿于腳下,讓木屐的聲音時刻提醒自己,也使 “足下” 一詞流傳開來。
歷史發(fā)展
- 新石器時代
1987 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fā)現(xiàn)兩件殘存的木屐,屬良渚文化遺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這表明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穿屐者日益普遍,《太平御覽》記載孔子至蔡國時曾有木屐被盜之事 。
- 漢代
男女以穿著木屐為尚,在東漢首都洛陽,新娘出嫁,嫁妝之中必備有木屐,考究者還在屐上施以彩畫,并以五彩絲繩為系 。
- 魏晉南北朝時期
是木屐的盛行時期,不僅用于出行,還用于家居。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創(chuàng)造了 “謝公屐”,利用榫頭、插子和兩枝活動齒屐,在上山時卸掉前齒,下山時則脫掉后齒 。
- 唐代
婦女也有穿著木屐的習(xí)慣,尤以江南女子為常用。李白的詩中就有 “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等描述 。
- 宋代以后
木屐多用作雨鞋。如蘇東坡曾有冒雨戴笠著屐而歸的情景 。
- 明清時期
纏足之風(fēng)盛行,除廣東、福建一帶天足婦女外,木屐使用減少,且隨著新式鞋子、靴子等出現(xiàn),木屐逐漸淡出中國人的生活 。
- 在中國
木屐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體現(xiàn)了古代的服飾文化和禮儀傳統(tǒng)。它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與一些文化習(xí)俗相關(guān),如漢代女子出嫁穿彩色系帶木屐。文人雅士也常以木屐入詩,像李白的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賦予了木屐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
- 在日本
木屐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被稱為 “下駄”(geta)。在日本,它逐漸演變成為具有鮮明日本特色的文化符號,成為日本傳統(tǒng)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婚慶、祭典等儀式中,日本人會穿著傳統(tǒng)的和服搭配木屐。日本木屐的制作工藝極為考究,有許多世代傳承的木屐制作工坊,匠人們不斷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各式各樣的木屐作品,體現(xiàn)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