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叔兒,喜歡人文歷史,換一個視角為大家解構歷史故事【上方點擊關注】
引言:崤山血雨
公元前627年,崤山峽谷。
晨霧尚未散盡,伴隨著一陣轟隆隆的車馬聲,千里奔襲無功的秦軍將士,踏碎了山谷的寂靜,一步步地走進了晉軍為其布置的口袋陣。
秦軍伐鄭沒有取得預想的戰果,加上連日行軍的疲憊,早已滿腹牢騷,更不要說什么防備之心。
他們只想著早日回歸故土,完全沒有預料到即將到來的危險。
孟明視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抬頭望向兩側如刀削斧劈的峭壁,催促將士們盡快通過這鬼地方。
突然,號角聲吹響,無數滾木礌石、矢風箭雨如飛蝗一般鋪天蓋地而來。
霎時間,晉軍和姜姓之戎的戰旗從四面八方展開,沒有防備的秦軍手足無措。
頓時,山谷之中哭喊撕裂的聲音震天徹地……
這些關中兒郎,再也見不到渭河的落日了……
地緣沖突:宿命般的對抗
春秋時期,中原大地發生過的戰爭不計其數,可沒有哪次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的。
哪怕是蠻夷楚國,也都基本遵守宋襄公君子之戰基本原則。
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而進行的殲滅戰,這是首次。
秦晉之間的地緣沖突,使得兩國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
“秦晉之好”的和平局面,只不過是晉國自驪姬之亂以來,對秦國采取綏靖政策妥協的結果,只是一時之策。
晉國最開始被封在汾河以東,而秦國在岐山以西,兩國一開始并不接壤。
然而,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兩國的勢力范圍在河西地區開始有大面積重合。
為了爭奪地區霸權,這兩虎注定是要爭出一個雌雄長短的,這是地緣政治導致的必然結果。
晉國素有“表里山河”之稱,東方列國想要威脅晉國本土,除了要越過黃河天塹,還要克服太行、中條之險。
以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這也是為什么晉國屢次歷經血腥變革,都沒有外部勢力干預的原因,晉國這地緣條件是其他國家都不具備的。
但是,這些天險對秦國而言,卻是無效的。
秦國可以通過龍門渡口、風陵渡口,深入晉國腹地。
這兩處渡口,水面平緩、開闊,無法阻擋大軍,又因為秦國深居關內,秦晉兩國都是唯一能對對方本土構成直接威脅的國家。
為了地區霸權爭奪的需要,兩國君主但凡有余力,一定會將自己的觸角伸到黃河對面。
而真正致命的鎖鏈在崤函古道,這發源于秦嶺的淆山、澠池、峭山組成的天險走廊,猶如造物主揮劍劈出的戰爭甬道。
南依絕壁千仞的伏牛山脈,北臨濁浪滔天的黃河激流,最窄處僅容單車通過。
對于志在東出的秦國而言,這是通向中原諸侯的必由之路;而對晉國來說,這是中原霸權的核心利益所在。
秦穆公的棋局
晉獻公時期,晉國通過假途滅虢搶占先機,吞并虞國、虢國,將勢力范圍推進到黃河北岸。
當晉軍占領虞坂古道, 將戰旗插上茅津渡口,意味著秦國東出道路被徹底鎖死,然而驪姬之亂給了秦穆公機會。
秦穆公的雄才大略,在對待晉國事務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恰逢晉國大夫呂甥邀約,秦國也有干涉晉國內政的強烈意愿。
于是,秦穆公派公子縶以吊嗓的名義,對重耳和夷吾進行德行考察。
所謂的考察,其實就是談條件嘛,誰給的利益多就支持誰。
沒有那么多道德敘事,秦穆公又不是活雷鋒。
結果,重耳堅定拒絕出賣國家利益,而夷吾答應割“河外五城”。
這“河外五城”的大致方位,《左傳》的說法“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秦穆公要的正是著名的崤函古道。
于是,公元前651年,得到承諾的秦穆公親自護送夷吾回國即位。
然而,這個被后世稱為"晉惠公"的君主,在渡過黃河后立即撕毀協議,翻臉不認人了。
在“泛舟之役”之后,秦穆公以晉惠公背信棄義為由發起對晉國的戰爭,韓原一戰,秦穆公終于拿到崤函古道的控制權。
晉惠公死后,秦穆公扶立晉懷公。
沒有微信的晉懷公對國內反對勢力展開一場大清洗,讓晉國再次陷入亂政的窘境。
嗅覺敏銳的秦穆公在得知晉懷公不得人心之后,再次展現了極致的政治智慧。
他將目光看向那位依舊在外流亡的落魄公子,不僅將宗室五女嫁給重耳,更是派出三千精兵護送其回國奪位。
史書記載的"秦晉之好",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投資。
秦穆公先后扶持三位晉君,每次出手都精準抓住晉國內亂時機,表面踐行"尊王攘夷"的大義,實則是步步緊逼想要突破地理封鎖。
當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軍護送下進入曲沃宗廟時,秦人的算盤打得震天響,用政治投資換取東出通道。
但這一切,隨著晉文公的去世,戛然而止。
霸權更迭的轉折點
這里需要再次提到,晉國杰出的軍事家、優秀的軍事統帥先軫。
先軫自始自終都都對秦國持有強烈的戒備心理,也隨時隨地都在思考如何打破兩國均勢。
以前晉文公在時,由于秦穆公對晉國先君有扶立之恩,晉國只好發難。
但是,先軫清楚秦晉之間的核心利益是尖銳對立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
“秦晉之好”的佳話注定無法長存,綏靖政策不可能長久,最終分道揚鑣已不可避免。
更何況昔日雙方共伐鄭國,秦穆公被燭之武一番說辭說服,臨陣退軍,行事絲毫不考慮秦晉聯盟。
如今,趁晉國國喪,又妄想獨吞鄭國。
目中沒有晉國,無禮在先。
哪怕是為子孫后代謀劃,也不能因為一點恩惠放他生路,此戰也非打不可。
先軫用他的理性分析,說服了國內各方勢力。
為了萬無一失,晉國五卿十軍全部出動,總兵力是秦軍的數倍。
即便如此,先軫還不放心,又聯系了陸渾地區的“戎人”,共同對秦軍返回的必經之路進行合圍。
于是便發生了本文開頭的一幕,這一戰,近兩萬秦軍全軍覆沒,主將皆被晉軍俘獲。
為什么秦穆公要勞師遠征千里之外的鄭國?更何況,數萬人千里行軍,怎么可能不走漏風聲?
原因無非兩點,第一,稱霸的雄心早已迷住了秦穆公的雙眼。
在他看來,成就霸業的機遇從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二,犯了跟宋襄公一樣的錯誤,思維慣性。
春秋時期,國喪期間是不可能用兵的。
這又是一個合乎“禮”的問題,雖說禮崩樂壞,但是基本的禮儀還是要遵守的。
不要說是本國國君的喪期,哪怕是出征時遇到敵國國喪也要撤兵,讓對方從容的把喪事辦完這是基本的禮節。
秦穆公想當然的認為晉國在喪期不會出兵,同時他也認為同樣在喪期的鄭國不會有所防備。
然而,崤函古道的喊殺聲,給了一聲秦穆公響亮耳光。
同時,也宣告著秦國東出的霸權夢被晉國徹底鎖死在關中平原。
秦國占據的豐鎬之地本是宗周故地,在西周時期本是文化科技最為發達的區域。
但是由于晉國的封堵,秦國的科技文化從此止步不前,直到戰國時期這一困境才被打破。
最為直觀的證據就是,這一時期出土的青銅器較東方各國有較大差距。
時也命也,戰國時期,相對落后的秦國反而成了大量士子施展抱負的地方。
因為,秦國有著比東方諸國更大的后發優勢,即使才學不出眾也能在這片價值洼地取得成功。
這反而增強了秦國的向心力,構成了秦國走向強盛的外在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