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東吳成為“鼠輩”,并不只是白衣渡江,白衣渡江只是具象化。
魏蜀吳三方中,曹魏發展壯大起來,那是人家曹操歷經苦戰打下來的,是漢獻帝禪位得來的,有立國的正統性。
蜀漢能三足鼎立,同樣是劉備一步步打下來的,有皇室宗親的加持,蜀漢立國也有正統性。
東吳經過孫氏父子三人的經營,在江東擁有一席之地,充其量是地方軍閥,沒有立國的正統性,也正是如此,孫權在曹魏和蜀漢雙方先后稱帝后,又過了8年才正式稱帝。
關羽一向看不起東吳,也并不是沒有緣由的。
縱觀魏蜀吳三方,曹魏和蜀漢都有戰斗力強悍的大將,東吳能拿出手的武將,在曹魏和蜀漢這里還真算不上什么。
孫權三戰合肥,就是無法突破曹魏防線,的確是夠拉胯的。
東吳打的幾次大勝仗,基本上都是靠對方的麻痹大意和偷襲才取得成功。
比如,著名的赤壁大戰,東吳趁曹操疏忽,又是借東風、又是黃蓋詐降,才將曹操打敗。
夷陵之戰也是如此,只有防守的能力,要不是劉備粗心大意,鹿死誰手事難料。
白衣渡江更是如此,關羽把荊州兵力幾乎抽空了,東吳才用欺詐手段打敗關羽,而且還有關羽部將投降的加持。
白衣渡江前,曹魏先是在漢中損失慘重,之后關羽北上圍攻襄樊,又水淹七軍,曹魏接連不斷遭到大敗,大量老兵損失,眼看就要頂不住了。
如果這時候東吳不背刺,而是趁機在東部北上,給曹操最后一擊,曹操很可能崩潰。
可是,就在蜀漢克復中原有望的時候,東吳用卑劣的手段來了一個突襲,使蜀漢功虧一簣。
從此之后,東吳和蜀漢聯手也打不過曹魏,雙方注定了最后的滅亡。
白衣渡江留給世人太多遺憾了,關二爺這么正的人遭受小人背刺,怎么不被世人說一句“鼠輩”?
白衣渡江讓蜀漢功虧一簣,諸葛亮的《隆中對》被打破,讓人不得不遺憾。
東吳在關鍵時刻背刺,時而背刺曹魏,時而背刺蜀漢,推遲統一大業,而他自己又是不爭氣的,孫權之后更是昏君不斷,內斗不止。
種種因素,讓有些人稱東吳“鼠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