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盛的回憶錄中,記述著這樣一件事情: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巴基斯坦第三任總統,陸軍上將葉海亞·汗將軍訪問我國,受到了高層領導人的熱情接待和高規格的禮遇,于是,他懷著十分愉快的心情,在我軍一位大將的陪同下來到南國大都市廣州訪問。
在廣州機場下飛機的時候,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的丁盛在機場對總統到訪舉行歡迎儀式,此時,葉海亞·汗見到廣州軍區只來了個副司令員,而且軍銜只是少將的時候,臉上頓時布滿烏云,在歡迎宴會上,他板著臉,因為根據接待對等的原則,一般是認為被低看了。所以,在往后款待他的文藝歡迎會上,他竟然“遲到”,不高興之意溢于言表。
我軍陪同的一位領導人看到此情形,便在晚會的時候低聲地對葉海亞·汗將軍說,總統先生,這位在機場迎接您的人,您知道是誰嗎?他便是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中,瓦弄之戰率部全殲印軍主力第11旅的指揮官,名叫丁盛。
一聽此番介紹,不等翻譯說完,葉海亞·汗臉上立即多云轉晴,云開日出,還特地轉過一側對著陪同的丁盛點頭致敬,緊緊地握住他的手,似有千言萬語。隨后,葉海亞總統頓時覺得狂喜加慚愧,賓主在熱情友好的氣氛中,共賞珠江美景,暢談中巴友誼,并向我方提出接下來訪問廣東各地的行程安排中,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丁副司令員能夠全程陪同!那么,葉海亞·汗總統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情緒變化呢?
原來,巴基斯坦自建國以來,局勢一直就不是很穩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與鄰國印度發生領土爭端,印巴兩國展開了為期數年的紛爭,史稱印巴戰爭,是二戰以后南亞地區發生的一場較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由于印度軍事力量上占有優勢,戰爭的主動權大都掌握在印度手里。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也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在許多方面卻不無教訓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平息內部動亂后,在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顯得軟弱無力;在軍事上,拘泥于陣地防御,缺乏正面進攻與迂回、穿插相結合,地面攻勢與空中、海上行動相配合,未能針對印軍的迂回迅速機動兵力,組織新的防御。總體來說多少年打下來是敗多勝少。
在此基礎上,印度便自以為軍事力量很強大,因此,六十年代初在中印邊境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不顧我國的嚴正抗議,反復發表聲明的和平舉措,進行猖狂的武裝挑釁,為此,我軍高層決定派出一支部隊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教訓一下屢次挫敗巴軍,號稱二戰時期曾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號稱與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軍隊作過戰,打遍歐、亞無敵手的勁旅印軍第11旅。
這次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任務,便落在中印邊境東線總指揮,全權負責東線對印反擊作戰指揮的54軍軍長丁盛肩上用丁盛的名字命名東線指揮部:“丁盛指揮部”,簡稱“丁指”。戰斗打響之后,我軍充分發揚能打惡戰、能克強敵的特有作風,狹路相逢勇者勝,我軍率先攻占戰略要地“07”高地,自“06”高地沿著“05”高地向瓦弄方向穿插。連續打退印軍數次反撲,鞏固了陣地,并迅速攻占該高地。經過十小時的激烈戰斗,印軍前沿主陣地絕大部分被攻克,我軍控制了瓦弄扎公,割裂了印軍部署,向縱深發展,直逼瓦弄。
隨后,我軍一陣窮追猛打,印軍昔日不可一世的猖狂早已無影無蹤,而陷入了慌亂和驚恐之中,在我軍猛烈的進攻之下,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到峽谷、深山密林。印軍11旅的老底子全部打掉了,只有旅長乘直升機跑掉了。我軍奪回瓦弄,直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此戰是中印戰爭中最關鍵一戰也是最后一戰,史稱 “瓦弄大捷”。
是役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僅我54軍成為了印度王牌的夢魘,對長期跟印度發生沖突的巴基斯坦軍方更是大受鼓舞,特別是當時已經擔任巴基斯坦軍隊高級領導人的葉海亞·汗,判斷印度人根本無法抵抗大規模的邊境武裝滲透。于是就準備如法炮制出決勝手段。甚至在遭遇挫折的初期,依然加大力度,要與印度進行決戰。
葉海亞·汗,出生于白沙瓦市,畢業于旁遮普大學和印度軍事學院,后來還曾經在英國留學,算是一個正規的軍事院校畢業的軍人,后來在英國軍隊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俾路支團轉戰于埃及、蘇丹、利比亞、塞浦路斯和意大利等地五年之久,參與對法西斯的作戰,戰功赫赫,曾在意大利領地作戰時被德軍俘虜,后憑借機智越獄逃出。
二戰結束以后,才回到自己的祖國,入基達指揮和參謀學院學習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直到印巴分治以后,葉海亞·汗在巴基斯坦軍隊中逐漸的得到了升遷,歷任營長、師參謀長、步兵旅長和軍參謀長,晉升為少將,印巴戰爭期間,他擔任陸軍副總司令,晉升中將,后任陸軍總司令,晉升上將。
在我國對印度自衛反擊戰瓦弄大捷的鼓舞下,葉海亞·汗領導和指揮了對印度反擊的“大滿貫行動”意在切斷印度軍隊與中部地區的聯系,同時孤立印軍派駐在斯利那加附近的部隊,進而對查謨大本營進行攻擊。
當時,巴軍除去陸地軍隊作戰外巴軍還出動F-104A和F-86戰機各一架,與印軍的戰斗機相遇,那些戰斗是趕來支援的,巴基斯坦軍隊戰斗機性能是很好的,裝備有“響尾蛇”導彈和火箭彈,可以從遠距離擊落軍隊。巴軍以2對8,擊落印軍飛機4架,自己無一傷亡,取得戰場制空權。印度軍隊雖然調來了坦克協助作戰,但卻由于沒有空中的支援而節節敗退。
接著,印軍進行了反撲,派出大量的重型作戰武器和戰斗機坦克配合作戰,戰場形勢異常嚴峻,葉海亞·汗面對如此情形,下令全軍:堅守陣地,不能失敗,同時發起了進攻。由哈密德率領的巴第11師開始代號為“暴力”的反擊行動,轉而向印度發起了進攻,在重武器的配合之下,軍隊當天便占領了印度的邊境重地:克赫姆卡蘭。
在巴基斯坦境內的戰線上,巴印雙方在查溫達地區展開了一場以坦克為主的大戰,巴第6坦克師約200輛坦克,對壘印軍400輛坦克,巴基斯坦以絕對的優勢贏得了地面的戰斗。不久之后,印度的戰機被迫從戰場上離開,巴空軍正好抓準機會,與地面的坦克部隊協同攻擊印軍坦克,隨后,雙方進入接鋸戰,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印巴這次戰役形成對峙之后,葉海亞·汗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當選為第三任巴基斯坦總統。所以,當年訪問廣東時,得知廣州軍區副司令丁盛,正是打敗印軍王牌師的“丁指”時,可謂是格外的崇拜,雖然身為一國元首的總統,卻絲毫沒有瞧不起一位副司令員,為此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可以說正是他借鑒了我軍的戰法,成為戰場上獲得局部勝利的基礎,也為自己在國內獲得更大的支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葉海亞·汗當選為總統以后,致力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尤其是還繼承了前任和中國友好的關系,很快就訪問中國,當然更重要的就是,為中國牽線搭橋,促進了中美關系的發展。當年,中美雙方就開始通過相互之間傳遞各自的理念和追求,而葉海亞·汗是在中間充當牽線搭橋的那個人,基辛格訪華其實就是走了葉海亞·汗這邊所提供的道路。他雖然僅僅當了兩年的總統,由于他迅速穩定了巴國內局勢,繼續中巴友好關系,努力為中美和解提供信息溝通的橋梁,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重要影響,后代歷史學家對他評價普遍比較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