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月27日,海博思創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總市值突破100億元。
2020-2023年,營收與凈利潤分別增長18倍、161倍的背后,是海博思創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走向儲能集成系統的有益見證。
如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正成為刻畫儲能系統全生命周期特性的前沿手段,公司構建了覆蓋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云平臺等核心技術的全鏈條能力,實現儲能系統軟硬件深度融合。
在不斷增強供應鏈一體化、加速儲能業務的出海進程中,海博思創的上市突圍之路正在不斷上演。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為正文:
01
招股書中的進化密碼
2023年6月20日,海博思創正式遞交了一份482頁的招股書,2025年1月27日,公司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總市值突破100億元。
這個百億市值的儲能故事,最初緣起于清華實驗室。
2011年,擁有清華大學本碩及加州伯克利博士學位的張劍輝,帶領團隊切入新能源汽車租賃和動力電池管理系統(BMS)領域,彼時,國內尚無儲能產業。
14年不到的時間內,海博思創便從一家不足10人的初創團隊躍升為國內儲能領域的頭部企業,投運儲能項目總容量超20GWh。
這其間,包括銀杏天使、清控華科、銀杏自清、西藏龍芯等在內的“清華系”資本也發力不淺,海博思創也相應吸引了騰業創投、啟明創投、IDG資本、華能投資、蔚來資本、陸石投資等一眾投資機構。
清華系資本+頂級風投的豪華陣容,印證了技術派企業的稀缺價值。
根據公告披露,2020-2023年期間,公司營收從3.7億元飆升至69.76億元,凈利潤從虧損0.04億元增至5.78億元,分別增長18倍、161倍;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長20.4%與77.36%。
業績的“三級跳”并不容易,鮮為人知的是,2019年的市場行情曾讓企業估值倒掛,而正是得益于一次壯士斷腕的轉型,才有了今日的儲能新王。
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公司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系統主營業務極大受挫,公司在當年底融資時的投前估值為40億元,低于D輪投后估值的44.45億元,甚至不得不向D輪投資者清控華科、浙華武岳峰等進行了老股補償。
這一年,張劍輝果斷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儲能系統集成;2021年憑借BMS領域的技術積累與政策紅利的釋放,轉型助力公司實現了業績的高歌猛進。
拆分海博思創業務結構可以看到,2021年至2023年,其儲能系統收入分別為6.53億元、24.56億元、69.27億元,復合增速高達225.62%。占比從78.52%上升到99.3%,儲能系統業務已經成為其核心陣地。
截至2024年末,公司以儲能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已完成和正在參與的各類儲能項目超過300個,其中包括數個單體超1GWh的超大型儲能項目和超過500MWh的大型儲能項目,單體超200MWh的項目更是多達數十個,應用場景涵蓋共享儲能電站、光伏電站和風力發電項目。
根據公司預測,2024年度業績將持續上行,實現營業收入82.66億元-87.00億元,歸母凈利潤6.14億元-6.47億元。
當前,作為儲能項目核心配套的系統供應商,海博思創下游合作伙伴包括中國華能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華潤電力等主要央企發電集團,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電網公司,以及特變電工等大型新能源集團企業。
不過,根據招股書來看,公司當前仍存在著大客戶占比過高的爭議。
根據公告披露,2021年-2023年海博思創對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分別為78.16%、83.70%和74.37%。
與此同時,公司業績增長主要來源于電網側/電源側,受政策拉動影響較大。
這和公司的業務布局有關,海博思創的儲能系統產品和解決方案布局,覆蓋了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的應用場景,而國內電力行業早已形成 “五大六小” 的格局,客戶集中度較高也情有可原。
02
AI重構儲能價值鏈
當前,國內儲能電站普遍存在盈利模式單一、收益率低的問題,電力市場化改革促進了儲能應用場景的多樣化,如獨立共享儲能電站、充儲一體化等,要求儲能系統更加靈活經濟,投資運營收益持續提升。
但儲能能否從中獲益,取決于運營商對電力負荷和電價的預測能力,這正推動儲能加速進入AI人工智能時代。
此外,為提升電化學儲能安全防護水平,行業對電池熱失控的早期監測和預警能力愈發重視,這也離不開AI技術的支持。
這方面,作為儲能集成系統第一股,海博思創構建了覆蓋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云平臺等核心技術的全鏈條能力,實現儲能系統軟硬件深度融合。
作為最早一批投身儲能的企業,海博思創的優勢在于積累了百TB級別的數據樣本,能將人工智能與大戶據技術深度融合,公司的儲能系統告警預警精度高達 99.7%,顯著降低了電站故障率,提升了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同時,應用該模型的智能調度和優化運行模式,還能使儲能電站的整體收益提升4%,運行成本下降2.4%,可用電量性能提升1.6%,實現了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根據業內分析,海博思創的儲能系統產品在能量密度、能量轉化效率及系統壽命等方面普遍領先于同行,海博思創儲能系統產品的能量轉換效率最高可達87.8%。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正成為刻畫儲能系統全生命周期特性的前沿手段,海博思創對AI技術的投入在招股書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招股書顯示,海博思創2021年-2023年研發費用分別為5593.78萬元、9410.02萬元和1.79億元,實現了每年近乎翻倍的增長,累計研發投入3.29億元,研發團隊占比超30%。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研發人員共205人,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31.01%;截至2024年6月30日,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并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44項。
03
儲能江湖的功守道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海博思創都未直接產生境外收入,海外收入占比相對更低,但近幾年其已經在出海方面成效明顯。
須知,出海已經是儲能的重要趨勢。包括陽光電源等在內的公司海外收入已經連續9年實現正增長,海外收入占比提升極快。
隨著“不出海就出局”已經成為共識,有海外背景的張劍輝更懂得國際化的重要性。可以猜測登陸資本市場將為海博思創開啟全球化新篇章。
據悉,科創板上市為海博思創募集8.6億元資金,用于擴建產能、研發及國際化布局,公司已完成儲能系統海外產品系列的IEC及UL認證,在海外籌劃設立銷售服務中心,持續完善提升海外銷售服務區域與市占率。
截至2024年3月,公司海外訂單突破6000萬美元,并與Fluence、法國NW、施耐德電氣、澳大利亞Tesseract等國際企業達成合作,初步構建起覆蓋歐美、澳洲、中東的銷售網絡。
海博思創今年的戰略規劃中,明確立足國內市場,保持市場領先優勢和規模的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聚焦大儲和工商業,定點突破,同時探索有商業價值的新的儲能應用場景,布局儲能資產的運營。
其海外布局包括產品認證(IEC/UL)、區域化市場策略及與歐洲客戶簽訂的10GWh意向訂單。
張劍輝更是在近期提出“3-5年內海外業務規模與國內持平”的目標,不斷修建護城河。
0到1的突破之下,1到10、10到100的突破或許不會太遠。
萬億儲能風口,嗜血的資本早已殺入,如今這條十萬億級的黃金賽道已經是強敵環伺,硝煙彌漫。
回到國內儲能市場,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域無可爭議的儲能電池霸主;陽光電源則從光伏逆變器切入儲能,雄踞全球儲能系統王座;中車株洲所倚靠國資背景發動兇猛價格戰,海博思創也正嶄露頭角。
除此之外,海博思創也在拓展自身的供應鏈系統,在電池供應體系,除寧德時代外,海博思創還拓展了億緯動力、鵬輝能源、北京衛藍、上海蘭鈞等電芯供應商。
同時,海博思創正加快一體化戰略布局,早在21年公司就持有衛藍海博這一公司15%的股份,加速電芯與半固態電池的進軍;在核心PCS領域,公司正加速自研,于2023年四季度實現組串式PCS產品的小批量自研自產。
這意味著海博思創正在不斷繪制一體化供應鏈藍圖。
04
尾聲
時間就是金錢和市場,對海博思創來說,上市之后的節奏將更加緊湊。
血拼資本實力的關鍵階段,公司仍然需要在如何創造正向現金流、提高毛利率,進一步增強造血能力上下功夫。
海博思創的上市,不僅是中國儲能產業崛起的縮影,也可能標志著以儲能+AI為代表的技術驅動型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認可,帶來新范式。
盡管強敵仍然環伺,“把能源裝進盒子”的愿景仍然頗有看點。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芯流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