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樂山市金口河區政協原主席張賢福落馬,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詳見《》)
張賢福僅是一名正處級退休干部,為何能在眾多的落馬官員中“脫穎而出”,贏得超高的流量?
原來,老張主席屬實有點太老了,195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經75歲,退休也將近15年了。
真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逍遙法外十多年,老張頭最終還是被抓進去吃牢飯、踩縫紉機。只是如此風燭殘年,如此長期養尊處優之身,能經受獄中生活否?能活著出來否?
此外,張賢福被查,還有一大新聞點:他的寶貝兒子、擔任金口河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的張川,也跟著他一起“進去”了!
張賢福落馬的消息發布不到半小時,張川落馬的消息便緊接著公布了。這對父子,腳跟腳一起被請去“喝茶”,堪稱創造了當地官場的“奇跡”!
北大博士馮軍旗在《中縣干部》中提到,在縣區官場,政治家族現象特別突出。而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權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內出的干部也就越多。
作者還根據一個家族出“干部”的多少,把政治家族分為“大家族”和“小家族”,一個家族產生5個以上副科級干部為“大家族”,5個以下、2人以上的為“小家族”。
根據作者的細致調查,在中縣之內,竟然梳理出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
在金口河區,張賢福家族絕對算得上不容小覷的政治家族。
1950年10月出生的張賢福,是土生土長的樂山人,21歲參加工作,曾長期深耕樂山金口河區,歷任金口河工農示范區團委副書記、金口河工農區金河公社黨委書記、區委宣傳部部長。
1990年3月,張賢福升任金口河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躋身縣處級干部行列,成為當地官場的佼佼者。
其后,一直未進入縣委常委班子、僅是普通副區長的張賢福,更是迎來仕途的罕見升遷:榮升區政協主席。
縣區政協主席,雖然實際權力不是很大,卻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正處級,在一個縣區的政治序列中,是四套班子主要領導之一,是高居金字塔頂的大佬。
因為,一個縣區的正處級干部,連一只手的手指——5個都不到,除了區委書記、區長、區人大主任,也就是區政協主席。這4個人,才是妥妥的正處級,縣區普通的公務員,終其一生也很難混個副處級干部。
在縣區官場,按慣例,一般都是年齡偏大且排名靠前的縣(區)委常委才能當上政協主席。
就是在省一級,能榮升正部級的省政協主席,要么是省委副書記,要么是資深省委常委,普通的副省長,一般連想也不敢想。
作為普通副區長的張賢福,能夠擊敗多位區委常委而坐上政協主席的寶座,說明其人脈、能量都不一般。
2010年8月,已改任區政協調研員的張賢福突然提前退休。實際上,還有兩個月他就滿60周歲了,就可以正式辦理退休手續了,為何兩個月也不能等,偏要提前退休,的確令人費解。
而退休以后,張賢福一直居住在金口河區。作為老政協主席、正處級退休干部,在當地官場也不乏出頭露面的機會。而按照慣例,對于張賢福這樣的老干部,每到逢年過節,當地主要領導一般都會登門拜訪慰問的。
據金口河區區人民政府網站消息,2024年10月11日,金口河區委書記專程看望慰問張賢福、王祿春等離退休老同志,并通過他們向全區老干部、老同志、老年人致以重陽節問候和美好祝愿。
據中國發展網消息,2021年6月30日,時任樂山市金口河區委書記率隊走訪慰問部分老黨員和退休老干部,他們首先來到老黨員、退休老干部張賢福家中,拉家常、聊近況、話發展,并為張賢福送上“七一”慰問金。
在得知張賢福作為退休黨員,充分發揮余熱,積極參與志愿服務,一如既往支持全區中心工作,張書記代表金口河區委向張賢福表示感謝和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張賢福和其子張川的學歷都是“在職大專”。
作為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張賢福,擁有在職大專學歷很正常,他這個年齡段的干部,學歷普遍都不高。
但張川生于1977年12月,而他卻連個全日制大專也沒有考上,只能通過在職形式提升學歷,可見老張對兒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小張的學業實在乏善可陳,只能上個中專就參加工作了。
但有老張這把“大傘”,在學校里混得不咋樣的小張,在官場上卻令人刮目相看,仕途之初便一路青云直上。
2003年2月,張川從一名永和鎮政府的普通干部直接晉升樂山市金口河區農業畜牧局副局長,時年僅26歲位列副科級,此時距離其參加工作僅5年。
此后不久,張川便重新殺回永和鎮,直接出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按時間推算,當時張川不會超過30歲。
2009年11月,張川更換賽道轉任樂山市金口河區金口大峽谷景區管委會主任。這一操作似乎不符合常理,唯一可能的合理解釋是他們預期該景區會升格為副處級建制或者經由該崗位直升副處的可能比較大。
2011年3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大瓦山濕地公園被列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張川同時擔任四川大瓦山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
2014年9月,張川重回主干線擔任樂山市金口河區和平彝族鄉黨委書記,這個安排很一般,主要原因恐怕是張賢福已經退休,影響力明顯變弱了。
2020年11月,43歲的張川轉任樂山市金口河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此時的張川,正科級任職年限已遠超10年,具有4個正科級崗位任職經歷,雖然弄了個四級調研員的副處職級,卻一直無法躋身縣區領導行列。
或許是在職大專的學歷影響了他的仕途升遷。說實話,這個學歷實在太寒酸了,在當下的縣域官場,能走上縣處級領導崗位的,哪一個沒有本科文憑,甚至不少人還是碩士甚至博士。
難道小張局長沒有能力去拿個在職本科文憑?抑或是自恃有老爸作后臺,不屑去拿什么文憑?
看來,在當下的縣域官場,如果硬件不夠或能力不強,政治家族的代際傳承也不靈了。
對于一個長期得不到提拔的官員來說,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什么?那就是報復性腐敗。
也就是說,對于一名失意官員來說,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之時,常常會在經濟上、享樂上尋求補償,從而走上腐敗之路。
在現實生活中,失意官員也最易失足,從而成為別有用心之徒張網以待的“獵物”。
而對于金口河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的張川來說,其職務貪權量又頗大,執掌土地、項目大權,過手的資金很多,在區直部門單位中,是個數一數二的肥差。
因此,作為官二代、長期得不到提拔的學渣官員,張川成為腐敗分子的可能性很大。
而在小張利用職務便利大搞權錢交易的同時,那個將小張扶上局長寶座、如今退休在家的老張,恐怕也不會閑著,而是積極充當掮客,利用兒子的權力搞錢。
于是乎,父子聯手,以權謀私,上演了“家族式腐敗”的丑劇。
于是乎,老張在退休15年后被查,小張則是任上落馬,一對父子攜手走進班房,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去年初,中紀委機關刊物《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曾專門刊發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的署名文章。該文提到,從辦案情況來看,部分縣級紀委監委辦案呈現“兩多兩少”現象。
“兩多兩少”即:查辦一般黨員干部案件多、查辦縣管干部案件少,留置上級交辦人員多、留置縣管干部少,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縣全年沒有留置一名縣管干部,聚焦查處群眾身邊的腐敗案件不夠。
“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縣全年沒有留置一名縣管干部”,真是太令人震驚了!
是這些縣里的縣管干部全都清正廉潔,沒有腐敗分子嗎?
非也!從常識來說,越到基層,干部的數量越龐大,素質越參差不齊,受到的監督越薄弱,因此走向貪腐的可能性越大。
之所以出現“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縣全年沒有留置一名縣管干部”的現象,是因為腐敗的縣管干部們沒有受到查處、逍遙法外而已。
為何縣域辦案難、縣管干部查處難?關鍵的原因是,縣城是“熟人社會”,關系盤根錯節,人情風盛行。對于某些縣管干部來說,如果不是民憤極大,或被舉報人死死咬住,往往是很難受到查處的。
縣管干部一般都是科級干部,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權力,其廉潔與否、履職如何,對縣域發展有重要影響。
而縣管干部、基層干部就生活在群眾身邊,他們的違紀違法行為,會嚴重啃食群眾的獲得感,嚴重玷污黨員干部隊伍的威信和整體形象。
反腐敗斗爭,絕對不應該“上熱下冷”“上嚴下松”!全面從嚴治黨,需要零容忍、全覆蓋,縣域不應該成為反腐敗的“死角”和“薄弱環節”!
既然高層關注到部分縣域存在從嚴治黨寬松軟的現象,自然會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諸如強化對基層的巡視巡察、加大異地辦案力度等。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縣區干部、基層干部受到查處,而且夫妻、父子等同時落馬的情況也頻頻出現,“全家腐”導致“全家覆”的現象屢屢出現在媒體的公開報道中。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的數據,2024 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處分鄉科級干部 11.2 萬人,立案查處鄉科級干部 12.1 萬人。
樂山張氏父子一同落馬,不會是個例,類似的現象在未來還會反復出現。
在大數據反腐的新時代,縣域“政治家族”的好日子到頭了!
來源:人事工作者/仕道,作者:仕道君
轉載請注明來源,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