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骨相是明朝打的底,六百年前朱家父子用皇權,糯米灰漿與航海野心澆筑的都市基因,至今仍在梧桐樹影里頑固顯形。
可能被腌漬的太狠了,南京城像個尚未清空的硬盤,每個街角都能讀取到洪武至崇禎年間的碎片化記憶。
可這里的明代遺跡又不像北京那般正襟危坐,倒像被熊孩子拆散的樂高零件,散落在立交橋拐角,地鐵站出口或者居民樓后院。
其實倒也合理,在六百年的風化與拆遷令下,那些僥幸存活的明代遺跡,早已褪去皇權濾鏡,成了混跡在現代文明里的時空釘子戶。
“明故宮遺址公園”
門票:免費
地址:玄武區中山東路311號(地鐵2號線明故宮站3口步行450m)
南京中山東路堵成停車場的地方,六百年前杵著大明帝國1.0版紫禁城,它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
老朱家初代目朱元璋拿下南京后,嫌棄南唐舊城風水不好。
硬是移三山,填燕雀,造新宮,不過蓋完發現地基下沉,這個問題到了老朱去世前都沒能解決。
明故宮占地百萬平米,巔峰期比北京故宮還闊氣,三大殿臺基墊高數米,玉帶河繞宮如游龍。
朱棣奪權后,南京皇宮秒變大型社死現場,畢竟奉天殿龍椅上沾著建文帝的溫熱。
等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詔書一下,這座舊朝象征迅速過氣,留守太監們在乾清宮廣場上曬起了咸魚。
但過氣歸過氣,南京畢竟還是大明陪都,這里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可等到清軍南下與太平天國時期,八旗老爺們不客氣,洪秀全的施工隊也一點不含糊,拆木梁當柴火燒,摳金磚鋪馬廄,石構件搬去建府邸,愣是把前朝皇宮當成了“建材批發市場”。
直到民國定都南京,明故宮基本上是半消失狀態了。
如今經探明的遺址還剩下午朝門、內護城河、西華門和東華門等,三大殿遺跡可能還在地下。
西安門
如今漫步在明故宮遺址公園里,你還能在梧桐樹蔭里撞見散落的石頭構件。
那些被磨出包漿的蟠龍柱礎,當年撐起過三朝大殿的重量,現在托著廣場舞大媽的保溫杯,斷裂的陛石上至今還留著方孝孺的血跡。
“神策門公園”
門票:公園免費,上城墻10元
地址:玄武區龍蟠路2號(地鐵3號線小市站1口步行810m)
關于明城墻,江湖有真言:“內十三,外十八,一個門栓朝外插”,意思是內城有十三座城門,外廓有十八座城門。
“一個門栓朝外插”指的則是在十三座內城門中另類的神策門,它是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設計的,甕城不在城里,反而杵在城外,主打一個反向操作。
這還不算完,它最騷的操作是“雙門洞設計”。
平時只開一個門,戰時才開倆,活像古代版的“應急通道”,可以這一招沒用在敵人身上,倒是讓自己人吃了苦頭。
清順治年間,鄭成功北伐南京,清軍悄悄打開神策門另一個門洞,不講武德偷襲鄭軍。
順治帝一高興,把神策門改名“得勝門”,現在門額上的“和平門”是民國時改的。
如今逛神策門,除了那原汁原味的600年老城墻,還有個看點就是那座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鏑樓,雖然比明代原版縮水了不少,但好歹是南京現存唯一的百年城樓。
對了,神策門也是南京城墻北線的登墻口,門票10元/人。
這一段通向大樹根,玄武門,解放門,太平門,東望紫金山,南瞰玄武湖,一路上也能領略紫峰大廈的不同姿態。
“陽山碑材”
門票:40元,可用游園卡
地址:江寧區古泉社區陽山碑材景區
在南京江寧區,靠近棲霞的陽山上戳著三塊巨型石疙瘩——碑座,碑身、碑額總重三萬噸。
壘起來相當于十三層樓,不過若真把這碑立起來,大象得排成春運隊列才能拖動。
這就是明朝最大的爛尾工程之一(還有鳳陽中都),永樂大帝朱棣給老爹朱元璋定制的“神功圣德碑”,2005年被吉尼斯定為“世界最大的碑材”,2013年被評為第七批國保單位。
當年靖難之役剛打完,朱老四為了彰顯孝心兼堵天下人嘴,調集萬名囚徒開山鑿碑。
可這活兒干到一半北京紫禁城開建,南京孝陵的流量突然不香了,三塊巨石就地棄療。
當然我猜和朱棣本人有關系,隨著他的統治逐漸穩固,這種合法性表演其實也沒太意義了。
及時止損反而合理,如今野草從石縫里鉆出來,倒給朱棣的行為藝術添了層黑色幽默。
現在這個地方已經發展成了明文化村,40塊的門票(南京游園卡可以用)里面有市集以及各種民俗表演,倒是可以帶小朋友來過個周末。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門票:免費
地址:鼓樓區建寧路288號
許多人來南京玩耍,基本上只知道雞鳴寺,大報恩寺,了不得再多個靈谷寺,跟他說靜海寺多半是得搖頭的。
如今站在南京鼓樓區建寧路的梧桐樹蔭底下,你絕對想不到這塊掛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子的仿古建筑群是600年前的“金陵律寺之冠”。
老鄭七下西洋回來交差,老板朱棣很高興,反手就在獅子山腳蓋了這座靜海寺。
一來嘛彰顯了大明“四海平靜,天下太平”的豐厚家底,二來當做“戰利品陳列室”:大殿里供著錫蘭佛牙,院子里種著爪哇奇花,連藥圣李時珍都跑來翻包裹,把乳香,血竭等寫進《本草綱目》。
可惜歷史最愛玩黑色幽默。四百年后,同樣是這座寺廟,成了大清跪著簽《南京條約》的談判桌,英國佬的軍艦在長江口架炮,欽差大臣在禪房里割地賠款。
“寶船廠遺址公園(龍江船廠遺址)”
門票:18元,可用游園卡
地址:鼓樓區漓江路57號(地鐵4號線龍江站7A口步行880m)
離開靜海寺向南走個幾公里,漓江路57號,這里就是永樂大帝朱棣的“海權夢工廠”,600年前鄭和的寶船就是從這里誕生。
其實這個景點有點模糊,我說明一下,龍江船廠和寶船廠其實是兩回事。
龍江船廠的前身是南宋的“龍灣都船廠”,該船廠一直到朱元璋攻占集慶時皆存在,主要造的是小型內河戰船或者漕運船,而寶船廠專門為鄭和下西洋服務,造的都是大型寶船。
我想當年朱棣給鄭和批預算時的原話可能是:“要造就造最大的,讓西洋諸國看了直呼好家伙!”
最大的“旗艦款”長148米,寬60米,比一座足球場還大,所用的木材夠蓋三座故宮太和殿。
公園里有個寶船廠遺址出土文物展,那都是從廢棄船塢里挖出來的,包括造船工具,瓷器碎片,對了,鎮館之寶是一塊石頭。
最后建議傍晚去逛,當夕陽把復原寶船的投影拉得老長時,最適合腦補當年萬匠揮汗的盛景。
電鋸聲換成斧鑿聲,塔吊變成木制絞車,戴著安全帽的包工頭其實是穿短打的工部員外郎。
這些被磨去棱角的遺跡,早與鴨血粉絲湯的蒸汽,地鐵隧道的轟鳴達成了跨世紀和解。
在南京生活久了,你會突然讀懂它的“魔性”,它從不把歷史供在玻璃展柜里,六百年王權更迭也只是梧桐絮一樣輕飄的日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