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春節檔,“哪吒”在不斷創造奇跡。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僅持續沖擊票房紀錄,以逼近160億元預測票房劍指全球票房榜前五名,更在衍生品市場掀起一場“搶購風暴”——手辦盲盒秒空、聯名商品脫銷、二手市場溢價數倍。在社交平臺上,網友一邊為它的票房奇跡興奮不已,一邊哀嘆“一‘吒’難求”。
品牌也一同狂歡,借勢營銷。電影票房破百億,各大品牌也紛紛開啟百億補貼計劃,開啟福利大放送。絕味鴨脖豪送十萬份鹵味、榮耀狂送十億補貼、蘇泊爾抽獎送折疊水壺、水獺噸噸請喝100杯果茶……
“一部爆款電影的溢出效應遠大于電影本身。”這句話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上再一次得到印證。
但這并非《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獨角戲。不完全統計,今年春節檔電影上映前,《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就提前鎖定了53個品牌合作,《唐探1900》的品牌合作也超過35個,《蛟龍行動》《熊出沒·重啟未來》《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也都有3至10個不等的品牌合作,涵蓋服裝、玩具盲盒、乳制品等多個品類。
目前,雖然《哪吒之魔童鬧海》只有不到20個品牌合作,但百億票房、2億+觀影人次的亮眼成績,無疑成為今年春節檔衍生品市場火爆的最大助推。據雷報統計,僅半個月,《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衍生品收入就已超4億。
除此之外,春節檔六部主力影片中,五部為系列續作,積累了龐大的粉絲基礎;近年“谷子熱”展現出的超強市場潛力,也吸引大量潮玩品牌和生產廠家涌入,以及業內對衍生品開發的重視,都為今年春節檔衍生品市場的火熱奠定了基礎。
正如毒眸2024文娛大會所談論的,電影經濟不止票房,一個好IP的商業價值,遠比票房更值得想象。對此,毒眸對話萬達電影時光網總經理李金蕾、業內IP授權相關人士以及影院負責人,從IP開發、授權生態到終端消費,拆解這場狂歡背后的產業邏輯與未來路徑。
中國衍生品市場的廣闊空間,光靠一兩部爆款無法給出答案。但行業越來越重視IP的商業價值,消費者也在逐漸形成IP消費習慣,這些可見的事實,正在推動IP全產業鏈走向成熟,打破電影市場對單一票房的依賴,走向多元、良性的長線發展道路。
“谷子熱”吹向國產電影
國產電影衍生品市場,很久沒有如此熱鬧了。
今年春節檔,國產電影衍生產業呈現出精準鎖定消費群體、全方位拓展合作領域,以及創新“電影IP+文旅”融合等亮點;品類上,手辦盲盒、角色吧唧、明信片、紀念章、角色立牌等常見“谷子”成標配。
最爆的當屬《哪吒之魔童鬧海》。一“吒”難求的具像化,就是影片與泡泡瑪特推出的“天生羈絆”系列手辦盲盒,上線兩天便火速售罄,線上發貨時間甚至已經排到了6月30日。
盲盒價格也被炒了起來。原價一個盲盒69元,端盒8個552元,但在二手交易平臺,隨機一個盲盒的價格已飆升至189元,指定款價格在208元到230元之間,隱藏款更是被標價680元,全新端盒8個售價則高達1399元。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泡泡瑪特,《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官方衍生品合作品牌還包括集卡社、靈動創想、中信出版集團、IFoodToy、卡游、萬代南夢宮、Fun Crazy等。此外,還有蒙牛、Honor、YougurtDay、兔頭媽媽、未來星、圣牧有機、淘麥VIP、長城汽車等多家合作品牌。
這些品牌的消費人群畫像,主要包括二次元受眾、青少年、親子群體,與影片的核心觀影群體吻合。周邊品類則涵蓋手辦、拼裝玩具等硬周邊,電影收藏卡、手機掛件、聯名杯等軟周邊,還有色紙、透卡、吧唧、捏捏樂等新興輕周邊,以及官方藝術設定集等等,種類十分齊全。
相比之下,《唐探1900》的衍生品合作則更偏潮流感和年輕向。
除了推出盲盒手辦、紀念出版物,它還與結繩記、六桂福、三胖蛋、翼鯤飛盤、魅KTV、Kaalixto、Chinism、車企阿維塔等品牌展開聯名合作,推出了定制手繩、手串、瓜子禮盒、飛盤、定制杯子、鞋服潮牌等多種衍生品,以及抽獎送車活動,意在挖掘年輕群體購買力。
而《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則是今年春節檔品牌合作數量最多、合作范圍最廣的影片。
它不僅聯合阿里魚、天貓開設“封神三部曲官方旗艦店”,上架超百件衍生品,包括國風角色信紙、Q版陣營旋轉金屬徽章、角色變裝磁吸拆拆樂等創意十足的“谷子”;還通過與乳制品、白酒、潮牌服飾等各類品牌的合作,觸及了不同年齡段的消費需求。這種全方位的合作策略,充分展現了片方對衍生品開發的重視,也使其成為春節檔衍生品市場的“全能選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在合作模式上玩轉了“電影+文旅”的創新模式。影片利用傳統文化與神話元素,與全國十城文旅展開合作。比如,與重慶豐都鬼城聯動,開展夜游豐都、打卡抽電影票活動;又攜手都江堰景區,推出“拜水問道·步步封神”趣味探險活動,游客可領取封神打卡手冊,收集封神碎片,并抽取精美禮品。
此外,陜西寶雞、山東青島等地不少景點都設有封神打卡點,游客持影片票根可暢游多地景區,參與線上線下打卡可免費得電影票、景區門票、聯動周邊等福利,為電影IP的商業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春節檔電影衍生市場,不僅合作品牌數量多、合作形式多,而且產品上線時間幾乎與影片上映同步,甚至部分產品在上映前就開啟了預售。這種從“映后補救”到“前置開發”的戰略升級,也是行業在衍生品開發方面更加成熟的表現。
例如,大年初一,在阿里魚“造點新貨”眾籌平臺上,FunCrazy正式上線官方手辦眾籌,中信出版集團開發的官方原創番外繪本、首部藝術設定集也開啟預售。
眾籌手辦涵蓋哪吒、敖丙、敖光及靈珠版哪吒等人氣角色,手辦單體眾籌價為198元到468元不等,套裝價格最低488元,大全套1938元。眾籌目標金額僅10萬元,但不到半個月,眾籌金額便突破2000萬元,截至發稿時,眾籌金額已超3000萬元,成交數超7萬筆,官方衍生品出版物預售也已破億。
從院線端來看,春節檔期間人流的暴增,也創造了歷史級別的衍生品銷售規模。萬達電影時光網總經理李金蕾告訴毒眸,“春節檔的商品布貨一向是重中之重,但萬達電影今年為一季度布的貨,絕大部分在大年初五已經完銷。”
這些令人矚目的銷售數據,充分展現了國產電影IP的強大商業潛力和市場活力。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商品,更是對IP的情感投射。這種投射,正在重塑中國電影衍生品的商業邏輯。
IP背后的新指向
雖然今年春節檔爆款頻出,但也指向衍生品市場的一大問題:過度依賴“單片爆款”,熱潮難以為繼。
提及早期的衍生品市場,李金蕾指出,當時大家并未意識到衍生品具有與用戶深度互動的重要價值,只是將其視為電影宣傳的附屬品或補充收入。此外,由于在宣發階段才考慮衍生品,也導致衍生品的開發往往難以進入精品化的階段。
“當年衍生品多集中于手機殼、徽章、T恤等簡單品類,充其量只能算是宣發品。大量同質化產品不僅降低了觀眾的消費興趣,也難以培養觀眾規律性的購買心智。”李金蕾補充道。
2015年,是具有標志性的一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提前布局衍生品開發,通過眾籌首日銷售收入突破1180萬元,創造了國產電影衍生品單日銷售歷史紀錄;而同年《捉妖記》雖票房高達24億元,卻因衍生品開發滯后,導致山寨“胡巴”充斥市場。
兩相對比,體現出部分從業者衍生品開發意識有所提高,“眾籌”這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提高預判的新玩法也被市場注意到。但整體上看,國內電影衍生品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仍存在規劃不足、創意欠缺、盜版猖獗等問題。
次年,看到了衍生品市場的巨大潛力,萬達、阿里、光線、華誼等巨頭入局,紛紛開啟衍生品業務,“衍生品元年”的概念順勢興起。
再到2019年,《流浪地球》以超百種衍生品、超千種SKU、近10億元授權收入,首次展現了國產科幻IP的商業縱深;《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授權手辦眾籌3小時破百萬,讓行業看到“國漫+潮玩”的化學反應。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差距依然顯著。
全球授權行業刊物License Global去年年中發布《2024年全球頂級授權商榜單》,迪士尼憑借620億美元的授權收入,穩居全球榜首。
諸如《星球大戰》《冰雪奇緣》等IP的衍生品收入可達票房的三至四倍,而國產電影衍生品收入在總收入占比中仍不足10%。
雖然業內衍生品開發意識有所提高,但是有意識地打造系列IP更為關鍵。IP授權相關人士指出,相較于海外市場,國內具備國民影響力的系列影視作品相對較少,非系列化、非國民級影視作品的IP授權更偏短期的商業化運營,在開發衍生品上存在局限性。這是制約國內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原因之一。
直到近年,《白蛇2:青蛇劫起》眾籌達成率近100倍,《流浪地球2》衍生品8天破億,《熊出沒》IP授權產品年銷售額超35億,《哪吒之魔童鬧海》盲盒開售即售罄……
這些系列化IP效應開始初步顯現,從眾籌模式到跨界聯名,從單一品類到覆蓋潮玩、美妝、服飾的全產業鏈,國產電影IP的商業價值正被深度挖掘,推動國產電影市場從單一票房驅動向收入結構多元化轉型。
近年來,國內消費者已經逐漸形成IP消費習慣,對于喜歡的影視IP都有強烈的IP消費需求,他們用購買表達熱愛。國內的影視版權方也看到了IP的商業價值,加強了IP意識,加大力度推動自身的IP商業化。
中國電影或許該重新理解“耐心”的價值——衍生品市場的終極密碼,不在于電影上映的票房數據,而在于IP能否跨越時間,成為一代人的文化基因。
IP生意在于生態
“過去十年間,中國消費品市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消費者開始更愿意為情緒型消費買單。”李金蕾觀察到,從游戲市場衍生品的活躍,到中國潮玩市場今年突破千億的規模,年輕人在玩具消費市場中的占比逐漸提升,針對成年人設計的玩具品類也越來越多。
加之近幾年國潮釋放的影響力,李金蕾認為,國內IP在國民喜愛度上并不輸全球化IP,因為用戶對自己熟悉、喜愛的文化背景和場景接受度更高,國內IP的衍生品開發也更有優勢。這些變化,不僅為電影衍生品的開發提供了更廣闊的上升空間,也表明消費者對衍生品的接受度和需求正在不斷提升。
但并非所有影片,都有產品銷售場景。
判斷一個IP能不能開發衍生品,首先,要考慮它的市場滲透率、用戶規模,系列片或長劇集的優勢就在于能夠長時間陪伴用戶,積累用戶熟悉度和喜愛度,比如“喜羊羊”、“熊出沒”、“唐探”、“流浪地球”系列,以及《鄉村愛情》《甄嬛傳》等長劇集,都有很好的衍生品市場表現;其次,要看它是否具備強烈的文化符號或情感價值,能否彰顯一部分用戶的喜好、價值觀表達;最后,從生產開發角度上來看,要看角色是否具備明確的形象標識性。
衍生品能否長線運營,也受IP熱度和口碑、設計創意與品質、銷售玩法、市場宣發等多重因素影響。“題材上,像科幻類、古裝類或仙俠類,以及《哪吒》這種系列化長線運營的動畫電影,這幾類IP的銷售情況通常比現實題材、真人題材要好。”IP授權相關人士告訴毒眸。
比如,2011年播出的《甄嬛傳》,近幾年被網友反復挖掘,熱度居高不下。版權方和阿里魚合作就《甄嬛傳》IP開展了后商業化變現鏈路的搭建,完善了IP授權流程體系。
作為版權方,則需要充分考慮IP的“持續售后”,從而帶動IP衍生品的長線運營。一方面,可以通過推出續集或音樂劇、話劇等創新的IP內容形式,維持IP熱度;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周年慶或新的宣傳物料的釋放,與觀眾長期互動。
比如,造點新貨在《蓮花樓》《沉香如屑》《長月燼明》等完播IP的周年慶期間,持續推出紀念衍生品,有助于維系劇迷與IP的情感連接。
衍生品開發前置也已成為業內共識。李金蕾指出,一個衍生品的物理開發周期,從設計到生產,需要一年以上,應與電影的整個開發和制作周期完全咬合,時光網早在2023年就開始了與《哪吒之魔童鬧海》展開授權合作,并按照后者可能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來備貨。不過市場的熱情,仍然超過了行業預期,“如果能回到一個月前,就希望工廠能再多加工生產一批哪吒衍生品。”李金蕾笑稱。
國內電影衍生品產業鏈逐漸成熟,從上、中、下游來看,上游端,包括IP的內容創作和授權業務;中游端,則是衍生品的開發、設計和生產環節;下游端,主要指銷售。目前,電影衍生品的銷售渠道主要包括品牌的自營店鋪、集成店鋪,以及一些文旅場景、博物館等特殊渠道。
在眾多銷售場景里,李金蕾強調,院線場景是電影衍生品最重要的銷售場景之一。萬達電影董事長兼總裁陳祉希去年提出,萬達電影的戰略是打造“超級娛樂空間”。“時光里”項目是“超級娛樂空間”的重要愿景載體,“時光里”項目意在革新業態,將影院升級成多元文化中心,觀眾可以在“時光里”游玩、欣賞藝術、用餐、購物等。目前,“時光里藝術商店”已經落地30家萬達影城,年內還有擴大開店數量的計劃。
“在‘時光里’相關項目里,我們會著重升級場景氛圍。因為只有當場景氛圍營造起來,內容商品才有地方陳列,用戶才有時間欣賞并產生購買轉化。我們做的商品更多元化,創收的機會才能增加。”李金蕾說。
毒眸此前調研的多家影院,包括瀟湘影城、星光嘉映影城等,也都紛紛開展“影院+”新業態、提高非票收入,改善影院場景,將影院視為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而非單純的觀影場所。
星光嘉映影城董事長褚山鑫曾表示:“影院通過基礎的電影放映功能吸引買票人流,創造票房收入,但除了賣票以外,影院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給觀眾提供服務,這樣才能深度挖掘用戶的消費潛力。”而星光嘉映影城正積極將餐飲、脫口秀、展覽等活動融入影院,也想通過引入IP做主題影城等方式吸引人流。
IP授權相關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影視劇IP化、系列化、長線運營已經形成趨勢。除商品授權外,在IP線下體驗方面,如樂園、酒店、展覽、餐廳等形式的聯動,也將會形成新的創新點。如今開展的“電影+文旅”“電影+美食”等創新合作,正在打開新的產業空間。
談到萬達電影在衍生品業務上的布局,李金蕾指出:“過去十年,是電影衍生品全產業鏈逐漸專業化的十年。一是授權合作的專業化,涉及版權管理和創作者合作,二是設計開發與生產專業化,包括穩定的供應鏈、材質研發團隊和穩定的售后。市場已經培育成熟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做更多的創新。”
這場從“內容為王”向“生態為王”的產業轉型,也是一次對IP價值的重新理解與挖掘。從依賴“單片爆款”的模式,向多元化、長線運營的模式轉變,從早期的簡單宣發品,到如今全產業鏈的開發,國產電影衍生品市場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未來,只有通過持續創新和深度運營,國產電影衍生品市場才能真正實現的“爆發式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