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茗)2025年1月13日至20日,廣西師范大學“語言景觀實踐隊”前往廣西崇左市憑祥市友誼關景區,開展以“語言景觀與情感表達:友誼關景區‘愛國’景觀的情感機制調查研究”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旨在探究友誼關景區的語言景觀如何塑造愛國情感,并揭示語言景觀在情感表達與社會互動中的作用機制。
友誼關,又名鎮南關,始建于漢代,是中國南疆重要門戶,擁有2000多年歷史。作為中越邊境重要陸路通道,友誼關是歷史見證者與文化傳承者,1995年被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實踐隊對友誼關關樓及周邊語言標牌進行詳細記錄、整理、統計與分析。關樓上的“友誼關”三字蒼勁有力,內部多處雙語或多語標牌,中文標牌占比55.66%,多語標牌占比46.33%,介紹友誼關歷史沿革、建筑風格及中越友好交往重要地位。這些標牌以中文為優勢語碼,提醒參觀者友誼關所代表的中國形象,激發愛國情感。
調研期間,實踐隊對友誼關景區語言標牌進行詳盡記錄與分析。統計顯示,宋體為使用最頻繁字體,藝術字、楷體與黑體緊隨其后,總體分布相對均衡,彰顯友誼關莊重與歷史嚴肅性。色彩運用方面,友誼關語言標牌主要呈現紅、白、黃三色調,紅色尤為突出,寓意緬懷先輩浴血奮戰,契合時代主旋律,激發愛國情感。
實踐隊通過訪談游客與工作人員,深入了解友誼關歷史文化背景。友誼關萬人墳埋葬眾多烈士,每年三四月份,老兵自發前來祭奠,傳承抗戰精神,體現友誼關語言景觀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愛國情感。
憑祥市政府在塑造友誼關愛國情感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近年來,景區建設者通過“紅色引領”“強夢引領”“榜樣引領”與“宣傳引領”四項行動,深化邊疆愛國主義教育,建設多元精神家園,打造多彩教育課堂,涵養多樣美德文化,構建多維傳播矩陣,提升友誼關景區文化內涵與吸引力,引導公眾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與文化觀,增強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
此次調研為實踐隊成員提供寶貴學習與實踐機會,為深入了解友誼關歷史文化與愛國情感提供第一手資料,對邊疆地區文化保護與傳承、“愛國”景觀情感機制及旅游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友誼關地圖 通訊員 陳思思 供圖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友誼關關樓展廳 通訊員 陳思思 供圖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友誼關歷史文化長廊 通訊員 陳思思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