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昔日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如今種滿黃梔子樹。廣西大新縣下雷鎮三湖村通過發展黃梔子特色種植,僅用兩年時間實現畝產超1000斤,豐產期產量預計翻番。這種“荒地變寶地”的轉型,成為下雷鎮“盤活閑置土地、發展高效農業的生動樣板”。
走進三湖村看到滿山翠綠的黃梔子樹,種植帶頭人蘇必剛正熟練地進行除草、灌溉。“以前只能外出打工謀生,現在在家種植45畝黃梔子,每年收入是36萬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越來越有盼頭!”蘇必剛的話語,道出了眾多村民的心聲。
據了解,這片土地曾因地處偏遠、灌溉條件差而長期撂荒。2024年,三湖村依托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為契機,積極探索黃梔子種植產業。截至目前已種植撂荒地80畝,實現經濟收益64萬元。
盤活閑置資源,選準特色產業。面對撂荒地資源浪費問題,三湖村積極探索高效農業路徑。經過考察實踐,選定黃梔子作為主導特色產業。該品種適應性強、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將昔日沉寂的撂荒地集中用于發展黃梔子種植,有效破解了土地閑置與產業用地不足的矛盾,實現了“荒地變寶地,低效變高效”的初步轉型。
培育致富頭雁,激發內生動力。成功培育蘇必剛等一批敢闖敢干的種植帶頭人,他們率先嘗試、積累經驗,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帶頭人通過自身成功的實踐,用實實在在的效益說話,有效激發了周邊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信心,“種下的是黃梔子,長出來的是三湖人的志氣”成為村民共識。
聚焦品質根基,贏得市場口碑。從一開始就注重產品品質,嚴格種植管理,確保黃梔子果實飽滿、品質上乘。憑借“實打實的品質”,三湖黃梔子迅速在本地市場(特別是縣城)打開了銷路,形成了“不愁賣”“有多少收多少”甚至需要“排隊購買”的良好局面,為產業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創新發展模式,謀劃規模升級。在現有分散種植基礎上,積極探索規模化、組織化發展新路徑。蘇必剛等帶頭人明確提出下一步要“立起‘家庭農場’牌子”的發展思路。積極尋求政府支持,期望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等,為家庭農場模式落地創造條件,推動產業由點及面、由小變大。吸引更多農戶加入,讓更多荒坡地掛上“金果果”,使更多鄉親在家門口成為“農場主”,實現共同致富。
下雷鎮黨委、政府高度認可三湖村黃梔子產業的成功實踐。該鎮黨委書記許世偉指出,這是“盤活閑置土地、發展高效農業的生動樣板”,并將其定位為“下雷鎮振興路上點燃的第一把旺火”。鎮黨委、政府發出號召,明確下一步將“全力鋪路搭橋”邀請專家、舉辦培訓,將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種植。持續助力打通銷路,確保農戶“種得好、賣得俏”。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推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目標是讓三湖黃梔子真正成為閃亮的“金字招牌”,映紅三湖村的致富大道,并輻射帶動全鎮產業振興、農民增收。(許毅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