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三星SDI一紙公告震動汽車行業(yè):因高壓電池組存在潛在自燃風險,福特、奧迪以及Stellantis集團旗下的180,196輛汽車被緊急召回。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調查直指問題核心——電池單元隔膜損壞可能引發(fā)“熱失控”,也就是俗稱的“自燃”。
但尷尬的是,截止目前,三星SDI方面承認尚未找到根治方案。
唯一能做的僅是推送軟件更新,在故障發(fā)生時提醒車主“請立即安全停車”,并建議“盡量把車停在戶外”。
但以上提醒僅限對福特車主,對于剩下的奧迪和Stellantis車主而言,這份“貼心提示”甚至成了奢望,盡快完成召回維修可能是其最安全的選擇。
此次大規(guī)模召回事件不僅暴露了三星電池的技術短板,更讓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產生疑慮。而且由于電池缺陷的根本修復尚未明確,還會削弱主機廠們對其供應鏈的長期信任。
畢竟,誰愿意把自家品牌的聲譽押在一顆“定時炸彈”上?
壓錯技術路線:從Note 7到電動汽車
又是電池隔膜出現(xiàn)問題?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16年對三星品牌造成毀滅性打擊的三星Note 7電池爆炸事件,其原因也是跟隔膜相關。當時調查結果顯示,快速充電或高電流密度導致鋰金屬在負極表面沉積形成枝晶,穿透薄隔膜引發(fā)短路,最終導致電池起火。
時隔九年,三星再一次在同一個地方栽了一個大跟頭。
三星SDI質量控制不足固然是造成此次召回車輛的原因之一,但究其根本,還是三星SDI的三元鋰電池存在制造工藝缺陷的問題。
三元鋰電池曾是與磷酸鋰電池并駕齊驅的電池兩大技術路線,具有能量密度領先、適配高端長續(xù)航車型的優(yōu)勢,但缺點也非常明顯:安全性問題突出,熱失控風險較高;成本高于LFP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工藝復雜,良率控制難度大。
而三星SDI一直長期堅持高鎳三元鋰電池技術路線(如NCA體系),主打高能量密度以支持長續(xù)航。
還沒等三星SDI克服三元鋰電池制造工藝的缺陷,另一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CTP技術和刀片電池技術的出現(xiàn)彌補了磷酸鐵鋰電池的劣勢。
于是新能源車市場開始轉向,越來越多的車企集體“掉頭”使用磷酸鐵鋰電池。
而三星在這場技術競賽里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其LFP電池量產計劃還要等到2026年。
寧德時代等中國廠商憑借LFP技術迅速搶占市場,而韓國三大電池廠商全球份額從曾經的半壁江山跌至2024年的不足30%。
但三星SDI等韓國動力電池企業(yè)并沒有認輸,將本國電池產業(yè)的未來押注在固態(tài)電池上。
據(jù)悉,三星 SDI在2023年完成全固態(tài)電池試生產線建設,并計劃到2027年量產;SK On正在開發(fā)高分子 - 氧化物復合系和硫化物系兩種全固態(tài)電池,目標是分別于2027年和2029年生產商用化試制品;LG能源解決方案計劃到2030年量產硫化物全固態(tài)電池。
不過,固態(tài)電池目前投入成本高,技術攻克難度大,難以在短時間內研發(fā)成功。中日企業(yè)研發(fā)進度更快,韓國在全固態(tài)專利數(shù)量上落后于中美日(參數(shù)丨圖片)。
因此就目前而言,如果三星等韓國企業(yè)今后未能突破新的電池技術,提高三元電池的安全性,想要超越中國企業(yè)還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
在華發(fā)展受阻:一步錯,步步錯
此次三星SDI召回的車輛品牌全是歐美車企,也從側面驗證了三星SDI手上中國客戶的流失。
實際上,三星SDI非常重視中國動力電池市場,但其在中國故事堪稱一部“錯失良機”教科書。
早在2014年,三星SDI就在西安投資建設動力電池工廠,計劃通過本地化生產搶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蛋糕。
然而,2016年中國工信部暫停三元鋰電池客車補貼,導致其失去商用車客戶。同時,由于未進入《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yè)規(guī)范條件》目錄(即“白名單”),三星SDI的客戶無法獲得補貼,被迫退出主流市場。
2017年天津工廠起火事故,更是讓市場信任跌至冰點。
反觀韓系的另兩家電池企業(yè)LG化學和SKI也在中國大幅擴充動力電池產能以搶占市場先機,并與中國主機廠和電池廠實現(xiàn)深度合作,進一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動力電池企業(yè)快速崛起搶占了最大的動力市場份額,在產品技術和成本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
2020年后,三星SDI在中國市場基本停擺,被迫轉戰(zhàn)歐洲市場。與寶馬、大眾等車企建立長期合作,并在匈牙利擴建工廠(年產能1200萬塊電池),以服務歐洲電動車需求。
但三星SDI與大眾的合作之路同樣波折。
2020年,外媒傳出大眾汽車因對三星SDI在動力電池產能供應方面存在擔憂,重新制定電池采購計劃,從最初的20GWh大幅縮減至不足5GWh。
這也導致了大眾隨后調整電池采購策略,轉而與LG化學、寧德時代、Northvolt等多家供應商合作。
2021年后三星SDI與大眾通過新訂單恢復合作,大眾再次成為三星SDI的第一大客戶,占其電池業(yè)務銷售額的50%。
有意思的是,三星SDI客戶結構較集中,極度依賴大眾和寶馬,但這兩家車企卻早已向寧德時代、LG化學等開放供應鏈。
而此次三星SDI再次暴露技術問題,大眾和寶馬對三星的采購權重恐怕得再掂量掂量了。更何況在全球鋰電池行業(yè)嚴重產能過剩的如今,車企想再找新的電池供應商,也并不難。
2024年,三星SDI的財報數(shù)據(jù)慘淡:全年營收16.6萬億韓元,同比下滑23%;凈利潤5760億韓元,同比下降了72%。
其中第四季度營收環(huán)比下降5%,同比暴跌29%;營業(yè)虧損2570億韓元(去年同期盈利2950億韓元),因產能利用率下降、新工廠固定成本增加及一次性費用。
總體來看,由于歐美EV市場的需求放緩,三星SDI在營收和利潤端都承受了較大的業(yè)績壓力。
連帶著三星SDI的市場份額持續(xù)下滑。2024年,三星SDI的裝車量為28.9GWh,市場份額從2023年的4.7%下降至3.7%??,排名第七。
這邊三星SDI獨自承受著風雨,但另一邊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卻保持了穩(wěn)健的增長。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電池使用量達到894.4GWh,同比增長27.2%。中國電池廠商的主導地位持續(xù)鞏固,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拿下55%的份額。
三星的困境,既是技術路線的偏差,也是市場響應遲緩的苦果。未來,三星SDI若不能及時調整戰(zhàn)略,突破技術瓶頸,恐怕難以在這場激烈的全球動力電池競爭中扭轉乾坤,重拾昔日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