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讀社,作者 | 老牛
2018年,瑞士銀行的一份報告做出了大膽的預測——至2025年,LG化學將成全球動力電池老大。
隨后在2020年,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的報告顯示,當年一季度,LG化學以27.1%的市場份額勇奪第一。
一切似乎都在印證瑞銀的預測。
然而,故事急轉直下,韋伯咨詢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LG掉至第三,份額下滑到10.8%,不但被寧德時代遠遠甩開,還被比亞迪反超。而后者,當年瑞銀根本沒有提及。
韓國財閥,已經被中國電池王者們擠下神壇。
具本茂“栽樹”
1992年,具本茂在英國偶然看到了可以重復使用的充電電池,他將電池樣品帶回了韓國,交于子公司Lucky Metals進行研究。
彼時的LG,在經歷了具仁會、具滋暻兩代人的努力,已經是一個年銷售額30萬億韓元的企業。長子具本茂是公認的LG接班人,3年后,他成為LG第三代會長。
電池業務進展并不算順利。直到1997年,LG化學合并Lucky Metals后,才成功研制成功了小型電池。此時的具本茂正忙著應對金融危機,而電池業務幾乎被日本企業壟斷,這些企業投入早、產能大、技術積累多、成本低,LG在電池市場步履維艱。
2005年,LG電池業務虧損了近2000億韓元,已經持續虧損多年,內部出現了“剝離電池業務”的聲音。
具本茂選擇了堅持。“不要放棄。要著眼未來,專注研發。”
隨后的故事驗證了具本茂的眼光。這位將LG從30萬億做到180萬億的傳奇企業家,等來了電動汽車的大勢。
本土企業韓國現代汽車成為LG的第一個金主。2007年,現代汽車的HEV(Avante)選定LG化學作為電池供應商。
隨后,通用公司又成為LG的海外金主。彼時,通用籌備雪佛蘭插電混動車型Volt的研制工作。在兩款鋰電池供應套件中,通用選擇了LG化學。2009年,通用正式宣布Volt選擇LG化學作為量產電池供應商。
在電動車起步階段,LG就率先搶到了領先身位。進入戴姆勒、大眾等主流車企供應鏈,全球20大汽車品牌中,與其中13家展開合作,幾乎囊括了所有歐洲主要的整車廠。
此時的LG,雖然具備了坐上牌桌的能力,但競爭對手日本企業仍然強大。
2009年,特斯拉橫空出世,直接打亂了LG的布局。
松下成為特斯拉的供應商,向特斯拉提供18650電池。2013年,特斯拉與松下第三次簽訂協議,電芯供應量擴大至18億顆。后者成為特斯拉的獨家戰略供應商。
憑借特斯拉的全球影響力,松下電池在全球建立了巨大的品牌認知。一個細節足以感知,2015年,小牛發布電動腳踏車時,特意強調了其采用松下18650鋰電池。
此時的LG正在悄悄拓展業務,逐漸完成了中國、美國、韓國和歐洲的全球化工廠布局。
2018年,具本茂去世,他沒能看到LG電池登上王座這一天。卻也成功將26年前栽下的樹養成了參天大樹。站上風口的LG電池業務扭虧為盈,并成為LG集團的支柱業務。
LG真正的又一大轉折也在具本茂去世后出現。
過度依賴特斯拉的松下,最終被特斯拉反噬。松下深度參與了特斯拉太陽能屋頂電池項目。但這項業務投入越來越高,松下內部出現了反對聲音,雙方出現了嫌隙。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動工,馬斯克開始選擇多元化電池供應策略。
LG進入了特斯拉的名單中,蠶食了原本屬于松下的大量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歐洲市場的傳統汽車豪強也開始全面布局電動車,LG的前期布局開花結果。
2020年,LG化學將電動力電池業務獨立,成立LG新能源,上市進程啟動。這一年,LG新能源憑借歐洲市場的亮眼表現,裝機量多個月保持全球第一。
這是LG新能源的巔峰,卻也是衰落的開始。
新的對手
2022年,LG新能源掛牌上市,股價一度上漲99%,在韓國成為市值僅次于三星電子的企業。683億元人民幣的募資規模,成為韓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項目。
LG新能源上市的四年前,一家名為寧德時代的中國企業沖進了資本市場。
電動汽車的大勢,韓國人看到了,中國人也看到了。相比于日本韓國,中國有更龐大的市場,更有力度的支持。
2011年,國家出臺《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獨資企業生產汽車動力電池被限制。福建寧德人曾毓群敏銳地發現了機會。他在家鄉寧德成立一家新公司,并以家鄉的名字命名為“寧德時代”。
彼時的曾毓群,已經是鋰電池領域的專家,被國家認定為中國鋰電重大貢獻者。在31歲時,他與梁少康、陳棠華共同創辦ATL,并在短短4年后,拿到了iPod的訂單,成為行業標桿。
創立寧德時代后,他只用了一年,就拿到了寶馬集團的戰略合作。隨后寧德時代相繼拿下宇通、北汽、長安等多家企業訂單。
2015年,寧德時代超過三星和LG,躋身全球前三,僅次于松下和比亞迪,后者主要背靠電動汽車龍頭。
那是一個行業劇烈變動的階段,曾毓群既懂技術,又有魄力。在他的辦公室,掛著的不是“愛拼才會贏”,而是“賭性堅強”,這樣的品質使得他在關鍵階段,總能做出精準決策,并全力抓住機遇。
2017年,曾毓群押注三元鋰路線,將研發費用率提高到8.2%。恰巧,政策鼓勵能量密度更高、續航時間更長的車型,寧德時代并成功趕上了政策風口。
2020年,寧德時代選擇逆勢擴張產能,趕上了電動車爆發的關鍵階段。
2021年7月,寧德時代發布了第一代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達全球領先水平。寧德時代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燈塔工廠。隨后一年,寧德時代發布第三代CTP技術——麒麟電池。逐漸打破單一化學體系邊界。
這幾年間LG新能源在中國市場步履維艱。當其準備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時,卻沒能入圍白名單。三元鋰電池的風口停下來時,LG沒有磷酸鐵鋰路線,又一次飽受打擊。與之相比,寧德時代憑借技術領先+產能充沛,幾乎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電池的唯一選擇。
寧德時代的故事,是國產電池廠商在這個階段的縮影。除了這家公司,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欣旺達等本土動力電池企業也在殘酷的競爭中,迅速崛起。
LG新能源迎來了群狼。
最初,LG仍然可以憑借全球市場布局,保持一定的競爭力。在上市前,權暎壽曾表示,“LG新能源擁有更為廣泛的客戶,而寧德時代的工廠主要位于中國。”
的確,在2020年,寧德時代因為市場集中而被LG新能源反超,但他并沒有意識到,車企并沒有立場,特斯拉能輕易甩掉松下,其他車企也會果斷拋棄LG新能源。
惡性循環
LG新能源與其他日韓企業一樣押注三元鋰電池。這項電池技術能量密度高,是長續航車型的選擇,但三元鋰電池安全性較差,不耐高溫。
這成為LG新能源的一個巨大隱患。
2020年,現代汽車宣布召回從2017年9月29日到今年3月13日生產的25558輛KONA EV電動汽車。原因是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問題。
同年,通用汽車在全球范圍召回6.9萬輛于2017-2019年生產的Bolt電動汽車,對于召回的原因,通用稱,召回車輛均搭載了韓國LG化學生產的電池,這些電池在充滿電或即將充滿電時,存在起火隱患。2021年,LG同意最高將會向通用汽車賠償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5億元)賠償。
電池安全問題是電動車的最敏感的神經。LG新能源的這些坑,寧德時代們之前都曾踩過。不幸的是,這些問題出現在行業競爭的關鍵階段,給LG新能源帶來致命一擊。為了安全,車企開始思考其他可能性,有的車企甚至轉投磷酸鐵鋰。
屋漏偏逢連夜雨,2021年初,LG新能源因為產能短缺,一度導致奧迪、保時捷、捷豹路虎等車企的主力電動車型的投放產生斷供的危機。這一年,寧德時代的電池年度產能擴充1.5倍,產能利用率達到95%。
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裝機量69GWh,同比再度大增111%,與之相比,LG新能源上半年裝機只有28GWh,微增4%。裝機量有了明顯差距。在LG新能源后面,是來勢洶洶的比亞迪,其裝機量已經達到24GWh。
LG新能源的上市,一部分原因在于擴大產能。然而,LG新能源分散的全球市場反而成為了掣肘。
以美國為例,在政策的鼓勵下,LG新能源在北美和歐洲與汽車制造商合作,大舉投資建廠。然而真正建廠后才發現,美國的制造無法滿足需求。正負極材料幾乎全部進口,鮮有本土供應能力,上游的其它資源也十分緊缺。
原本計劃在土耳其建設歐洲最大的商業電動汽車電池工廠,最終因為該國電動汽車普及速度太慢,被迫放棄。
產能影響供貨,進而影響車企的戰略,導致車企不得不增加備選方案。從而進一步導致需求萎縮,影響產能利用率。由此造成惡性循環。
此時LG新能源迎來了中國企業的價格戰。據TrendForce的統計,去年6月,動力電芯的價格降到0.41-0.5元/Wh;磷酸鐵鋰儲能電芯均價也跌到了0.41元/Wh,環比下跌4.2%。面對中國鋰電池的產能優勢,以及接近無限內卷的“價格戰”,LG新能源更無招架之力。
時間來到2025年,LG新能源規劃產能只有342GWh。據山西證券統計,2025年寧德時代產能規劃目標在600GWh左右。LG新能源甚至不如中創新航,后者規劃產能為500GWh。
短短四年,產能落后了如此之多,LG新能源面臨著客戶流失與產能無法提振的雙重打擊。
SK On CEO李石熙去年在致員工的一封信中表示,“我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必須共同努力。”這家韓國電池巨頭的處境或許是LG未來的一個預兆。
注定的結局
去年,LG不得不放棄“高舉高打”的三元鋰電的單一技術路線,開始尋求發展更低成本的磷酸鐵鋰電池。
今年,為了進一步補救,LG新能源無奈尋求啟動電池技術合作。其宣布以接受擁有創新電池技術的企業的合作提議,旨在通過技術合作推動增長。
這事實上也是LG不得不走的路,特斯拉等廠商已經接納磷酸鐵鋰,大眾公司也宣布將在下一代車型中使用磷酸鐵鋰。甚至美國傳統廠商福特都接受了磷酸鐵鋰方案。
LG新能源沒有選擇,但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惡性循環依然在延續。1月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榜單中,LG新能源掉出了國內前十五榜單。LG新能源宣布暫停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儲能系統(ESS)電池生產線的建設。這是LG新能源在美國布局的第二家獨立工廠,總投資高達55億美元。
4月,LG新能源退出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價值142萬億印尼盾(617億人民幣)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項目。
5月,LG新能源退出電動汽車充電樁業務。
目前,其股價持續下跌,接連刷新歷史新低,資本市場早已不再看好。
此前,LG新能源北美區總裁兼首席戰略官鮑勃?李著急地表示,“如果美國在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退縮,世界其他國家將把美國甩在身后。”被中國企業全面反超的現狀下,LG新能源的著急可見一斑。
表面看,LG新能源的日薄西山,關鍵原因是其在技術很快被中國企業反超,產能無法與中國同行競爭,價格戰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更深層次是電動汽車產業的市場格局變化。
LG新能源被反超的幾年,恰好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全面發展的幾年。與其說LG新能源不足,不如說是日韓乃至歐美新能源汽車市場,無法幫助LG新能源建立競爭優勢。
中國電池廠商也許市場集中,但再這樣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卻總能造就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企業。當這些企業從市場上脫穎而出,走出國門,LG新能源面對他們毫無應對能力。其實,早在中國新能源市場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時,LG的結局或許就已經寫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