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在中小城市中,城市管理與攤販經濟的矛盾往往因資源有限、治理精細化程度不足而更加突出。要實現“城市臉面”與“商販生活”的共贏,需從**制度設計、人性化治理、技術賦能**三方面入手,構建兼具包容性與秩序性的治理模式。以下為具體措施:
一、制度創新:從“堵”到“疏”的治理框架
1. **劃定“分級管理區”,彈性管控空間**
- **核心嚴管區**:城市主干道、政府機關周邊等區域禁止擺攤,但需提前公示并配套引導措施。
- **一般管控區**:允許在規定時段(如早市7:00-9:00、夜市18:00-22:00)經營,攤位需登記備案、統一標識。
- **開放疏導區**:利用閑置空地、斷頭路、社區廣場等設立“便民服務點”,優先安置低收入攤販,收取象征性衛生費(如每日2-5元)。
*案例參考*:安徽阜陽在老舊小區周邊設置“潮汐攤位”,白天禁停、夜間開放,兼顧居民生活與市容。
2. **推行“攤販積分制”,激勵自律管理**
- 對遵守經營時間、衛生規范的攤販發放“信用積分”,積分高者可優先選擇攤位位置、減免費用;
- 對屢次違規者實行“階梯式懲戒”,從警告、暫停經營到取消資格,避免“一刀切”驅逐。
二、服務升級:以民生為導向的柔性治理
1. **“城管+社區”聯合服務模式**
- 將城管隊員派駐社區,與居委會、物業聯動,收集攤販訴求并協調解決(如用電、垃圾清運問題);
- 在社區內設立“城管服務日”,提供政策咨詢、攤位申請“一站式”辦理,減少攤販跑腿成本。
2. **“地攤經濟”配套支持政策**
- **設施共享**:由政府統一配備可移動式餐車、遮陽棚、分類垃圾桶,降低攤販經營成本;
- **金融扶持**:與地方銀行合作推出“地攤貸”,為合規攤販提供小額低息貸款,用于設備升級;
- **技能培訓**:聯合人社部門開設食品安全、消防急救等免費培訓課程,提升攤販職業化水平。
三、技術賦能:數字化管理降本增效
1. **搭建“智慧城管”平臺**
- 開發小程序實現“線上攤位申請—電子地圖選址—自動審核公示”全流程,減少人為干預;
- 開通市民“隨手拍”功能,鼓勵舉報違規行為,但對惡意投訴設置信用黑名單過濾機制。
2. **“非接觸式執法”減少沖突**
- 使用無人機巡查重點區域,通過AI識別占道經營、垃圾堆放等問題,自動發送整改短信;
- 對多次違規攤販啟動“電子圍欄”警示,進入禁擺區域時觸發APP提醒,避免現場沖突。
*案例參考*:浙江衢州試點“攤販電子檔案”,掃碼即可查看攤主信息、食品安全檢測結果。
四、文化共建:重構城管與攤販的互動關系
1. **培育“攤販自治組織”**
- 引導攤販成立行業協會,推選代表參與管理規則制定,實現“自我約束+互相監督”;
- 對自治成效顯著的街區授予“文明示范街”稱號,給予稅收優惠或媒體宣傳獎勵。
2. **策劃“城市煙火季”品牌活動**
- 結合本地文化特色(如特產、非遺),在節假日舉辦“創意市集”,將攤販經濟轉化為文旅資源;
- 邀請市民評選“最美攤位”“誠信攤主”,通過正向激勵提升攤販職業尊嚴感。
五、長效機制:避免政策“運動式”反復
1. **立法保障攤販權益**
- 推動地方出臺《小規模經營者權益保障條例》,明確攤販合法地位、經營條件及救濟渠道;
- 設立“城管執法負面清單”,禁止沒收生存工具(如三輪車、爐灶)等過度執法行為。
2. **建立“城管—攤販”常態化溝通機制**
- 每月召開“城管開放日”,組織攤販代表、市民、政協委員座談,公開討論矛盾焦點;
- 聘請第三方機構每年評估政策效果,動態調整管理措施。
結語:城市治理的溫度在于平衡
中小城市的城管與攤販矛盾,本質是“秩序剛性”與“生存柔性”的平衡難題。解決之道不在于消滅地攤,而在于通過**精細化規則設計、資源公平分配、技術人文融合**,將攤販經濟轉化為城市活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城管部門從“管理者”轉型為“服務者”,當攤販從“治理對象”升級為“共建伙伴”,城市的“臉面”才能真正體現為市民的笑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