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某三線城市一則“招聘博士擔任市直公辦學校教師”的公告引發熱議。地方中小學缺教師,面向社會招聘師資,這是很正常的,但三四線城市招聘博士擔任中小學教師卻不常見。而這背后,很可能是教育資源的重新洗牌。
1)
其實,安徽某市的做法并非孤例,之前就有不少地區面向博士等高學歷群體招聘中小學教師了。比如杭州、深圳等地,許多中學早已將清北博士納入教師隊伍。甚至還有一些縣級中學以百萬年薪吸引名校博士。大家這么拼命的招攬,通過政策傾斜或者高待遇吸引博士等高學歷人才,主要就是想打造區域教育品牌。
現在的中小學,教育研究化趨勢加強,博士的科研能力是課程創新、競賽輔導的“硬通貨”。很多在中小學任職的博士,不是僅僅“教書”,他們會承擔課程研發、國際交流、跨學科項目等多種工作。
當然,也不是所有入職中小學的博士都是自愿的。現在一線城市優質崗位飽和,部分博士只得轉向“性價比更高”的三四線城市穩定編制,這是一種比較無奈的就業選擇。
但中小學的主要任務是“有效開展教學工作”,博士是學術能力,不一定教學能力也很強。蘇州大學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博士教師因“水土不服”選擇離職,這暴露出科研思維與基礎教育需求的錯位。
2)
需要承認的是,博士“下沉”三四線城市,跑到中小學當教師,是一件好事。但也反映了中小學內卷的加劇,當博士成為競爭對手,普通師范生的處境就愈發尷尬,他們的就業機會被嚴重擠占。
像北京某區屬中學招聘,非師范名校碩博占比超過80%,師范生連簡歷關都難突破;還有深圳的部分中學,在招聘教師時明確表示“博士優先錄用,師范生需額外考核教學能力”。
今天的社會依舊是“學歷型社會”,即便學歷貶值嚴重,人們還是崇拜名校、崇拜學歷。于是許多學校將博士學歷設為招聘門檻。面對這種競爭格局,普通師范生需要主動尋求突圍之道。
首先要深耕教學實踐能力,通過參加教學技能大賽、獲取權威教學認證等方式,形成區別于高學歷競爭者的差異化優勢。其次要拓展就業視野,將目光投向新興的民辦教育機構、在線教育平臺以及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幫扶項目,這些領域往往更看重實際教學能力而非單純學歷背景。第三要積極參與"教育+"的跨界融合,例如教育科技產品研發、課程設計等復合型崗位,開辟新的職業發展路徑。
北京師范大學曾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未來,中小學教師隊伍一定會面臨洗牌,普通師范生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實力,才能在教育領域“立足”。
但不管怎么洗牌,在基礎教育階段,博士和普通師范生肯定是“共生”的。博士教師仍將集中于經濟強市或特色學校,他們承擔課程研發、競賽指導,而師范生負責基礎教學,形成“雙軌制”分工。
不過,人口外流型的三四線城市,應該以非常謹慎的態度加入“博士爭奪戰”,因為盲目追求“博士率”可能導致資源浪費。畢竟我們的終極目標是點亮每個孩子的光,而非讓教師陷入“卷學歷”的困局。
今日話題:你所在地區的中小學,有具備博士學歷的一線教師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