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在小紅書被人私信:
我最不解的是,他到底是經歷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獲得這種感知:讓別人給乘務員寫表揚信是件特別牛逼的事?
如果說你坐飛機遇到一位喜歡的乘務員,始于顏值忠于善良,隨手啪甩出一根半斤的金條送給她,并說:我很欣賞你,能交個朋友認識一下嗎?
我覺得這是真的牛逼。但你自己連飛機都沒上,只是滿世界找人給人家寫表揚信,還以此沾沾自喜,這得多屌絲才能干出這種事兒。
這篇帖子昨天發在了小紅薯上,有人留言說你不要這么刻薄,可能人家只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可能人家還在上大學,可能這是人家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表達愛意和關心的方式——我覺得也不是沒道理。
只是,我覺得可笑并不單單是因為追乘務員的方式,更在乎的是這種踐踏“表揚信”本質的行為。
表揚信的本質,是什么?
是旅客依據自己的乘機體驗,發自內心的,想對乘務組繼而對航空公司表達感激之情的一種書面的方式。
但根據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表揚信,又變成了什么?
可以說,絕大多數,變成了航空公司之間內卷的手段,甚至變成同一航司下乘務員們內卷的子彈。
“乘務一分部本月收到表揚信100封,你們二分部本月只收到50封,你們是怎么工作的?你們為什么要不來表揚信?下個月,如果你們的表揚信還是超不過一分部,統統扣服務績效!”
說實話,乘務員的安全意識并沒有提高,乘務員的服務技能并沒有長進,多少人只是在航班間隙,被逼的、沒有辦法的,去跟旅客一遍又一遍要好評、要表揚。
航空公司逼客艙部,
客艙部逼各個分部,
分部經理逼班組長,
班組長逼乘務長,
乘務長逼組員,
組員逼旅客。
這樣的好評,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都知道,這連“形式主義”都算不上,甚至是建立在“打擾旅客”乘機體驗的基礎上,軟磨硬泡要來的表揚信,對整個行業毫無益處。
但有人喜歡,或者說內心并不拒絕。
組員通過爭取表揚信獲得乘務長的順眼,
乘務長獲得班組長的好評,
班組長獲得分部經理稱贊,
分部經理在客艙部挺直了腰板,
客艙部便完成了公司提升服務水平的交代。
那么再往上呢。
這一個個好評,一封封表揚信,這所謂的“旅客滿意度”,最終又在哪里得到了體現?
除此之外,由于航空公司對航后好評和表揚信孜孜不倦的追求,轉嫁到乘務員身上,又往往會演變成了一種“交換”的代價。
“空姐,我能不能加你個微信?”
“抱歉,先生,不太方便。”
“我給你們寫表揚信。(OS:不然,我投訴你們的服務態度。)”
并不是所有表揚信都來自這種情況,但不得不說,這種場景在各個航空公司的航班上,也是屢見不鮮。
當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先生,您看能不能幫我們寫封表揚信。”
“抱歉我很忙的。”
“要不我加您個微信。”
這兩種情況,根本不算是秘密,航空公司對這種現象也是心知肚明。
再加上網絡上那幾個所謂的博主,動不動就在視頻里不顧三七二十一的寫表揚信,仿佛自己寫的表揚信特別有價值一樣,但實際上,這些行為進一步導致了如今的表演信就是一張廢紙,還是讓航司費油費墨的廢紙。
綜上所述,那男生對我朋友提出訴求的心理也就明了了起來。
外人把這當做追求乘務員的手段,我們可以當個笑話看,但對于我們行業自己呢?
層層攀升的績效指標下,表揚信早已褪去感謝信函的純粹外衣,淪為服務行業KPI體系中的一串冰冷數字。
真誠的贊美變為交易籌碼,客艙服務異化為數據競賽,那這種評價機制,是不是正在抹殺服務行業最珍貴的溫度?
什么時候才能真正認識到,我們要提升的服務質量不會在批量制造的表揚信中生長,唯有擺脫形式主義的枷鎖,讓服務回歸人與人之間真誠的相遇,民航服務才可能重拾那份讓旅客真正想提筆書寫的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